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永恒的初心 不变的情怀 ——记洪泽区老科协“银发生辉”志愿者、农艺师张锡


张宽善

 

又到麦穗金黄的季节,一位银发老人头戴草帽,骑着跟随他几十年的老旧自行车,奔波在乡间地头,面对丰收在望的田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就是洪泽区老科协“银发生辉”志愿服务者、农艺师张锡山。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数十载,扎根农村基层四十余年,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农技员,成长为县农业局的领导干部,并获得“农艺师”的殊荣。他常说:农民的孩子要活成一棵麦子,唯有扎根泥土,才可饱满金黄;唯有不忘出身,才会活得敞亮。谈到自己的“三农”情结,他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没有父母、土地和粮食,就没有自己安然读书的那些春秋。这些不但奠定了他终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永恒初心,也铸就了他献身“三农”工作的不变情怀。

一、建设生态农业 助力科技兴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关键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在洪泽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他们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63岁,他们奔波在田间地头,服务于数千农户,被群众称为“庄稼的保护神,农民的贴心人”,张锡山就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2015年退休以后,县老科协便将全县十个农业技术咨询点的牵头工作交给了他,用他自己的话讲: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曾担任过“洪泽县良种场场长”十几年的他,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各农业科技咨询点负责人,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切入点,以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为目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全县各地的地理环境,土壤墒情,特别是有机质含量等,以农业基础较好的岔河、朱坝、东双沟三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通过“家庭农场”示范种植,包括机插和直播,推广种植水稻新品种南粳9108和郑麦9023等优质高产品种,为“味道岔河”大米品牌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发挥了特殊作用。

由于受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年的小麦从种植到生长及田间管理均呈现新的特点,作为一名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张锡山敏锐地捕捉到农业生产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他组织全区各咨询点负责同志进行科学分析研判,认真研究对策。大家认为:一是去年暖冬气候使麦苗出苗率高,不少田块存在密度偏高问题,二是受疫情影响,小麦施肥、除草、防病、治虫在关键期受到一定影响,三是春季早晚温差大,小麦拔节扬花期衔接出现反常等等。对此,他们及时采取对策,迅速落实补救措施:一是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具体问题,给农户以及时科学的指导,二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准服务。以家庭农场为抓手,以种粮大户和困难农户为帮扶重点,充分利用有利天气对小麦生长中后期的田间管理进行必要的“补短板、强弱项”为农民丰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由于及时介入,措施得力,虽疫情之年,全区小麦仍取得近年来少有的好收成。时下,他主持试验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土壤地力改善提升”新技术又将在水稻种植环节落地生效。

二、打造特色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

近年来,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洪泽区积极实施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方式转型升级,按照区老科协的统一部署,张锡山组织指导全区各农技咨询点主动策应,积极作为,及时转变服务方式,根据农户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根据我区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的地域特点,他率先提出“稳粮促渔,优质高效,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指导岔河、仁和、东双沟、西顺河等镇实施“一地一水两用,一稻一虾双收”产业发展新模式,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农户养殖积极性高,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其产业规模已位居淮安市前列。为打造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他提出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的“亮化田园”工程,其主要内容是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为突破口,发展蔬菜大棚和家庭养殖等特色产业。2019年,在他的关心指导下,黄集农技咨询点帮助该镇仇石村三组袁守凤家发展成为1600只四季鹅养殖大户;仇石村二组仇金华年养殖草鸡5000只,当年均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他还指导该镇双涧村11组陶大权在白马湖畔、淮金路(淮安至金湖)西侧曹圩村种植蔬菜大棚180亩,主要种植草莓及蔬菜类,2019年取得产量效益双丰收。作为在农业科技战线辛勤耕耘四十多年的老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对工作的战绩和群众的赞誉,总是谦虚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1975年在农大读书第一年就入了党,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同志,我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农民做点事情,感到无限欣慰和荣耀。

三、突出帮扶重点 助力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近年来,张锡山始终把农村弱势群体作为农业科技扶贫的重点,将贫困户、特殊户纳入帮助扶持的重点对象,通过建立种植联系户,培育青年农民示范户,培植家庭农场等多种渠道,采用帮助一户,带动一户,影响几户的形式,使科技扶贫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万集镇草泽村刘桂兰今年75岁,老伴外出打工,家庭情况特殊,老太太一人种8亩地麦子。得知这一情况后,张锡山与该镇农技咨询点负责人刘德义重点给予技术扶持,经常骑车到田头现场问诊。对刘桂兰家麦田防病治虫,除草施肥等给予手把手,面对面指导,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年刘桂兰家的8亩麦子取得了好收成,刘桂兰逢人便夸“是政府派来那位老科技术员帮了我们,种田还要靠科学”。

朱坝街道徐长群2019年患肺部肿瘤在省城住院手术,他与他儿子于2016年成立翔宇家庭农场,承包900多亩良田,面对疾病,家人一筹莫展,儿子缺乏经验,张锡山主动登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不仅从种、肥、药等技术方面开展一条龙服务,还陆续联系购买了6台中型播种撒肥机和病虫害防治机械,今年他家的家庭农场依然获得好收成和高效益。徐长群病愈出院后,对同村困难户给予技术方面帮助,并在种子、肥料、农药等方面给予暂时垫资,解决了燃眉之急,发挥了带一户,帮一户的效应。

今年来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不少种粮大户效益不佳甚至亏本有的甚至积重难返成为新的“困难户”为了给他们及时指导帮助,近年来,张锡山主动从高良涧、东双沟、朱坝和三河四个镇主动联系李进、管玉章、侍日军、曹军如、高学友、李明林等种粮大户21个,其中最大种植面积5000多亩,最小也在500亩以上,总面积达20000亩以上,主要从“及时精准施药、科学防病除草、适度施肥灌溉”等方面加强田间管理,目前,效果已初步显现,今年麦收季节,这些种粮大户们已体验到丰收的喜悦。

一位献身农业科技工作四十余年的花甲老人,本该安享退休生活,恰又借助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平台发挥余热,成为“银发生辉”工程的志愿服务者,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永恒初心,一个农民儿子的“三农”情怀。

图片6.png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