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姐姐家乔迁记

盱眙 李文彬

 

我姐姐家原来住在盱眙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姐夫家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为生。几间用来遮风挡雨的土墙茅屋已不知建于何时,住过几代人?因为盖房不容易,所以房子坏了就修修补补接着住。然而轮到我姐姐姐夫他们这一辈,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他们却数次建房乔迁。

记得他们第一次盖房乔迁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家乡要建水库,她家在水位线内必须搬迁。听说要搬迁,当时一家人都舍不得,一是故土难离呀,二是担心新房子难建。为此,她婆婆还流了几次眼泪呢。但是建水库是国家建设需要,不搬不行。在当时大家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若靠一家的力量确实很难盖起新房子。好在当时有政府的支持,有集体的帮助,每个迁移户政府都有补贴。建房木材是县里特批的,房子的土坯墙都是生产队来帮无偿垒起来的,盖房的草是水库下游受益公社、大队无偿送来的。近万斤草全靠人力从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用肩膀挑来,浩浩荡荡的队伍,煞是气派。大家都很热心帮忙,好像在为自己家盖房子,大队的生产队的干部还不时来督促查看,所以很快三间大屋就建成了。虽是土墙草房,但比以前那又矮又旧,窗户又小又暗的旧居漂亮多了。到此,一家人的愁云也终于消散了。乔迁那天,在新居的大门上,贴上了鲜红的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一家人从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新生活。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大包干。好像一夜之间,粮食都从地上冒出来了,农民们吃饱了肚子,口袋也鼓了起来,家家都忙着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一户户、一村村,崭新的红瓦房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这时,姐姐一家也按耐不住了,终于在1987年底,把前两年刚翻盖的瓦倒檐土墙平房给推了易地盖起新房。这次是从附近山上买来小方石砌墙,上面是青砖作望,红瓦盖顶。房子盖得又高又大,玻璃窗户又大又亮。落成那天我去放鞭祝贺,这也是农村风俗之一,姐姐或妹妹家新房落成要娘家的哥哥或弟弟去放鞭炮。那天前往祝贺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约有十来桌人,姐姐姐夫忙里忙外,脸上始终挂着笑。看着新房子,庄邻老王对我说,你姐这一辈子也不用再操房子心了。有人接话说,连儿子都不用操房子心了。席间,大家七嘴八舌说,要不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我们农村人哪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说到底还是国家政策好,共产党好啊。

到了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家积极推行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农村又迎来了一次大变革、大发展。农民一家一户的土地开始流转,向种田大户和能手集中。姐姐家的十几亩地也流转给了种田大户,再不需要一家一户去耕种了,于是我的外甥和外甥媳就外出到南京打工,每个月基本收入一万元左右,除了生活开支,比在家种田要强不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姐姐家的邻居们都纷纷到集镇上买房或建房,有人家还到城里买了房。于是在2014年秋,姐姐家就在附近集镇花了3万来块钱买了一个宅基,开始建房。现在手头宽裕了,盖房子也很省心,一个电话,建筑材料就有人送上门。备好料后,找个建筑队,个把多月就把二间三层的楼房盖好了。第二年春天,外甥又花了十几万把房子装潢起来。乔迁那天,我去一看,呀,这哪里是乡村农舍,简直就像一幢别墅,高大气派。这让我这个至今还蜗居县城几十平米商品房里的人自愧不如。我连连赞叹,姐夫笑着说:“现在全国都奔小康了,我们也不能落后啊”。登上他家三楼,向四周一看,一个个居民小区,俨然如画;一排排新楼房,鳞次栉比。放眼望去,天高地迥。蓝天下,一片片绿油油的原野,一座座青翠连绵的山峦……真是让人心旷神怡,逸兴遄飞。

姐姐家的三次乔迁,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让人羡慕。从中也让人更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我们也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农民日子会越来越幸福,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行文到此,还要啰嗦两句。不久前,听姐姐说,外甥又打算到城里买一套商品房了,据说是为她现在才十几岁的孙子将来结婚考虑的。瞧,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了钱,万事圆”。看来又一次乔迁已向姐姐他们招手了。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