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华
淮安作为历史古城,当代文化名城,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下游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历来是南来北往各类船舶的黄金水道,淮安历史上也因运河而兴、因港而兴。建国前后,沿线从事搬运装卸业的大小码头星罗棋布、把头横行。新生的人民政权,通过取缔封建把头、整顿秩序、净化环境、收归国有、规范管理、整修码头,使广大从事搬运装卸业的码头工人,真正当家做了主人,有力推动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城乡物资交流和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
一、 封建把头欺行霸市垄断码头
新中国成立之前,淮安从事搬运装卸业的码头工人,常年受地方封建把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些封建把头各据一方,垄断码头、欺行霸市、敲诈勒索、雁过拨毛、占地为王。民间一度有“八大阎王,三十二个小鬼,六十四个喽罗”之说。当时大运河沿线和城东、下关市河一带的水陆运输站点、粮行、渡口、码头通道,已形成了由封建把头层层设防、处处设卡、划地为牢。这些把头身穿绸缎、手执茶壶、腰胯算盘、顾用打手、耀武扬威,成为一霸。大运河淮安境内板闸至泾河的 30多公里沿线,就有十几个大小码头都被他们控制,通过收取码头费、堆场费、行钱(过称手续费)和脚力钱(搬运装卸费)回扣等进行层层盘剥。仅板闸至杨庙城区段的板闸、河下、北角楼、轮船码头、老西门渡口、南角楼、堂子巷、下一铺、杨庙等几个重点装卸码头,每天就有大小把头和打手七八十人。这些把头还与不法粮商相勾结,暗中从事投机倒把活动,以无挑夫运粮为由经常罢市,随意抬高粮价,人为蓄意制造粮荒,以发泄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报复,使老百姓买不到粮食,造成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误解。对搬运装卸粮食、生活日用品、土烟、自酿酒、蔬菜瓜果、手工业产品等过往船只,采取各种名目和手段从中层层盘剥。广大从事搬运装卸的码头工人,真正靠肩挑筐抬、手搬推拉、板车拖运,打苦工、卖苦力、累死累活,挣来一点微薄收入,已所乘无几。
1948年12月,淮安获得第二次解放,百废待兴之时,1949年2月,淮安县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正式挂牌成立,在整治搬运装卸码头收归国有过程中,这些封建把头仍然多方面从中作梗,人为制造各种障碍不收敛、不收手,妄图继续操纵把持搬运装卸业,使得水陆运输、搬运装卸业处处受阻,严重干扰正常生产工作秩序。淮城区党委为配合沿线整治,几次派员前往调查摸底、整顿查处,但效果不大。
1950年初,县公安局配合县人民政府交通科成立专门组织,对运河沿线境内和城东、下关市河一带,所有搬运装卸码头、货物集散地进行摸底排查,发现河北一带家家腌咸货(大头菜、大蒜头、萝卜干)、户户有卤缸,年年有大量咸货装船外运各地,这些把头就地盘踞在咸货行,盘剝敲榨搬运咸货工人。徐振鸿就是下关一带有名的血债累累、恶贯满盈大霸头,该人手大如扇、体壮如牛、力大无比,手下打手又有二三十人,独霸一方、盘剥敲榨手段极其残忍,搬运工人十有八九,经常受到欺凌、毒打,徐曾调戏、害残民女多人,未能得到及时惩处。
在弄清大小把头情况基础上,县公安、交通部门联合淮城区各镇,对从事搬运装卸业秩序进行整治,要求封建把头他们停止非法活动。虽然这些把头在公开场合有所收敛,但实际上水陆运输一些主要搬运装卸码头、水上渡口、粮行、货物集散等地点,暗中仍然为他们控制。广大从事搬运装卸的码头工人心急如焚,强烈要求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能尽快取缔这些封建把头。
二、开展反霸斗争严惩封建把头
为保证广大搬运装卸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维护搬运装卸业生产秩序,严厉打击和取缔封建把头制度,1950年3月31日,政务院第26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持制度的决定》;1950年4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持制度暂行处理办法》;1950年9月,苏北行政公署搬运工会,召开苏北各市县搬运工会领导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发动和部署开展反把头斗争,为全面开展反霸斗争作准备。
从1951年春季开始,根据政务院和苏北行政公署的部署和要求,淮安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废除搬运装卸业中封建把持制度的公告》,在全县开展了反封建把头斗争。淮城区党委、区公所和县人民政府交通科为更好地发展搬运装卸生产,保障工人合法权利和利益得到保护,和广大搬运装卸工人的强烈要求,为配合当时全国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县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之下,对封建把头进行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公开斗争。
首先在大运河沿线境内和城东、下关市河一带等淮城区各镇的搬运装卸码头、水上渡口、粮行、货物集散地,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大小把头犯罪事实;动员其主动向公安部门投案自首、坦白交待、停止非法活动;同时,组织开展搬运装卸工人检举揭发各大小把头的罪恶行径;召开各种形式的诉苦大会、声讨大会。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把头运动,全面取缔了封建把头制度,斗垮了大大小小封建把头30余个。大部分小把头受到教育后,能主动坦白交待自已罪行,愿意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得到政府的宽大处理。1951年秋,在县人民体育场召开由700多名搬运装卸工人和来自淮城区各镇近千名人民群众参加的反霸头斗争大会。会上搬运装卸工人含泪控诉了封建把头的大量罪恶行径;对一些罪行较为严重的8个大把头,根据罪行大小、交待态度、悔改表现、分别判处 6个月至10年有期徒刑;对依仗权势、称霸一方、顾用打手、欺行霸市,雁过拔毛、坐地分成、罪行严重的大霸头徐振鸿判处死刑,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同时沿大运河的石塘、二堡、七涵洞、岔溪、平桥和头溪河、涧河的车桥、泾口、流均以及仁河、岔河等地,被大小把头控制的搬运装卸码头、货物集散地,当地从事搬运装卸的工人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群众性反把头斗争,大小把头纷纷向所在地区公所和公安特派员自首,坦白交待自已的犯罪事实,争取党和政府的宽大处理。群众性反霸斗争的全面胜利,从而宣告了淮安县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把持制度的结束,为搬运装卸业健康发展的道路,清除了障碍,使广大从事搬运装卸的码头工人真正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三、建立工会成立搬运公司
通过反霸斗争的胜利,为搬运装卸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1949年3月,在县总工会引导下,由搬运装卸工人自愿组织成立淮安县西门码头工会。1949年10月改为搬运、建筑、店员三大联合会的基础上,经过紧张筹备,1951年7月,召开了淮安县搬运工会首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搬运工会淮安县委员会,组织领导工人们废除封建把持制度,打破工人中“行会”思想和“码头”观念。淮安县搬运工会成立时,拥有会员743人。下设15个基层工会小组。
1951年8月,根据苏北行政公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加强搬运装卸行业的管理和各项业务的开展,将原大运河沿线各装卸码头和作业点经营管理权收归国有。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营华东联运公司淮安县搬运公司”,直接隶属于县人民政府领导,由淮城区党委委员秦宝淮兼任淮安县搬运公司第一任经理。公司下设城南、城北两个办事处。城南办事处辖城南、南角楼、堂子巷、二洞口、轮船码头、杨庙6个中队;城北办事处辖闸口、三皇会馆、下关、河下、河北、联城6个中队以及1个搬运站。
淮安县搬运公司和搬运工会建立后明确了内设机构,对搬运装卸经营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实行“三统一”制度,即:“该一承揽货源,统一调配业务,统一力资结算”,对于提高广大搬运装卸工人的政治觉悟,调动其劳动积极性,增强职工内部团结,维护工人切身利益,促进搬运装卸业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利用停泊费修建装卸码头
新中国建立前后,淮安县搬运装卸码头由于分散点多、规模小,货物装卸码头主要集中大运河沿线集镇、商埠、货场,利用沿岸淤积的河滩,自然形成的小路或明清时期原里运河护堤石墙道口形成的小码头、装卸点。淮城区主要集中在板闸、河下、轮船码头、老西门渡口、南角楼5处,船只停靠数量多、搬运装卸量大,又有简易货物堆场,初步形成了小型港口。其它沿线境内还有北角楼、西门、堂子巷、下一铺、杨庙,等以及城东、下关市河一带小码头。
1950年,淮安县随着国民经济逐步开始恢复,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物资交流逐渐活跃,南来北往船只不断增多,装卸物资靠原有的简易码头已难以应对,新生的地方人民政府一时无财力安排码头维修建设经费。1950年6月,根据苏北行政公署工作扩大会议的部署,颁发了关于按船舶营业总额1%征收码头停泊费的规定。1952、1953年,淮安县搬运公司利用通过码头停泊费征收费用,对板闸、河下、北角楼、西门货场、老西门渡口等5处重点码头进行了整修,使码头装卸条件初步得到了改善。
1955、1956年,又在运东闸砂石货场、南角楼、堂子巷、城南粮库等4处修建简易码头;后又对物资、木材、煤炭等西门货场进行了扩建。截止1956年底,沿运河沿线修建、整理、扩大了9处码头,使码头装卸和堆场作业条件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不能适应当时船只进出港吞吐量持续增长的需要。加之物资装卸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肩挑、人杠、筐抬、手搬,进度缓慢,劳动强度大,也很不安全。遇有体积大、重量重的机器设备,或抗洪救灾批量大的物资装卸,只能靠人海战术去完成。
五、搬运装卸业不断发展壮大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搬运装卸业仅拥有极少量的六合车、手推独轮车和黄包车,搬运与码头装卸工人都靠拎、扛、挑、抬十分劳累。至1951年底,从事搬运装卸的码头工人只有728人,有木独轮车334辆、胶轮平板车103辆、麻袋615条、箩斗8只。木独轮车主要靠工人双手握把用力拖拽;胶轮平板车两只胶轮都是老式“28”型大轮,载重量小、拉力强度大、效率低下。搬运和装卸工人主要分布在东门、闸口、河北、下关、河下、西门和老西门渡口等处作业。1952年底,全公司已有工人810人,有木独轮车424辆、胶轮平板车288辆、麻袋1152条、箩斗107只。由于工人人数和车辆、工具的增加,促进了短途搬运和港口装卸业务量也不断增长。
1956年,随着全国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沈平等655名搬运装卸工人,自备620辆平板车,向淮安县人民委员会递交了申请书,迫切要求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2月15日,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同意组建“淮安县搬运运输生产合作社”,并制定了合作社《章程》,为公有制性质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选出社务委员会和社长陈殿才(上级委派)、副社长胡鹤松、沈平。将原有12个平车中队和一个站改建为3个平车大队。分布在西门运河堆堤南一带的为一大队,北门新马路一带的为二大队,南门外堂子巷一带的为第三大队。合作社总揽接洽受理搬运装卸业务,执行固定工资死分活值的分配方法,调动了搬运装卸工人劳动积极性,既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目的,也维护了工人切身利益,促进了搬运装卸事业的发展。县搬运运输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为民间运输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斩新的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体优越性和具有强大生命力。
作者: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淮安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