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春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个年头了。每当我独自一人闲暇无事时,母亲的身影总会呈现眼前,打开我对往事记忆的闸门。
母亲是位身材弱小的农家弱女子,缠足小脚,慈眉善眼,没读过一天书。但母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常年多病,就是母亲凭着她一双骨瘦如柴的双背,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农活,支撑着我们家的一片天地。
我对童年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个字“穷”。记得我10岁那年,春耕春种时节到了,耕地的时候,母亲一人扶犁扶不动,我和母亲两人抱着犁梢耕地。还没耕几趟,在地头转趟时,我被犁梢刮倒了,小腿摔伤,耽误上学一个月。母亲懊恼,哭了几场。就在送我返校上学前的那天晚上,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在家也能帮你做点事啊,你太苦太累了”。听我说要休学,妈妈急了,忙说:“傻孩子,不读书,就像妈一样,睁眼瞎子,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连顿饱饭也吃不上,那怎么行!?妈再苦再累,也要供你读书上学,学好文化,做个教书先生,就用不着天天吃谷糠、吃山芋叶子了”。从那时起,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教书先生,就成为我的人生标杆。妈妈的支持鼓励,让我拼命吮吸知识雨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期结束,学校发给的大红奖状拿回家,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1949年,家乡虽然解放了,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天灾,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父母把我留在祖父母身边上学,他们带着弟妹外出逃荒要饭。当年,我在淮海一中分校初中毕业,先后参加淮阴中学和盐城师范(1950年校址迁到淮安,改名淮安师范学校)招生考试,结果都考上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淮阴中学我们哪有钱读,就读师范吧,读师范吃饭不要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记得送我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用父亲的一件旧褂子改成书包,让我上学用。又把他们外出讨饭时,好心人送给父亲穿的一双旧棉鞋找出来,用针线一针一针将坏了的地方补好 ,塞到书包里说:“孩子,这鞋你爸在家穿不着,你带上留着下雨下雪天穿。”三年师范,我是靠勤工俭学和学校发给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毕业后分配留校工作,当上一名人民教师。妈妈的心愿实现了,她高兴极了。妈妈没有文化,也不懂得多少大道理,但她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她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作为她的儿子,我感到骄傲,引以为荣。
妈妈为人随和,庄邻都夸妈妈是“大好人”。在家里,妈妈和祖母亲如母女,甭说吵架,连脸也没红过。这个好家风,代代相传,我的老伴和母亲,我的儿媳和老伴也从没红过脸。有诗为证:“和美家风助族荣,满堂欢乐喜融融,孙贤子孝天伦享,四代婆媳脸未红”。对外人,妈妈总是和和气气,息事宁人。记得我8岁那年,一天,我和庄上几位小朋友在河边玩耍,一位姓孙的小朋友自己不慎落水,衣服被泥水弄脏,硬说是被我推下水的。哭闹着跑到我家向妈妈告状。几位小朋友跟在后边,都说是孙姓小朋友自己掉下水的。妈妈一声没吭,立马找来一身衣裤让孙姓小孩换上,又将孙姓小孩衣服清洗干净,带着孩子来到孙姓小孩家中,将孩子和衣服交给孩子家长。当时我懵懵懂懂,认为妈妈太委屈自己了。后来,这样的事儿见多了,妈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根。
妈妈,我这一辈子最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在您去世的时候,我因跌伤正卧床不起,未能和您见上最后一面。不孝请谅。
妈妈,今天,我可以告慰您的是,儿子在您的护佑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儿子永远记住您的恩德。几十年来,我没有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了自己的 努力。党和人民也给与我以肯定和褒奖。我先后获评“淮安市道德模范”“新时代淮安好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新中国建设功勋人物”。我和您的儿媳周发玉,获评“淮安市十佳缘分夫妻”“淮安市最具亲和力夫妻”。我的家庭,先后获评“淮安市创卫标兵户”“淮安市书香家庭”“江苏省五好家庭”。这也是儿子对您的养育之恩的点滴报答。
妈妈,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