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华
座落在淮安老城中心的镇淮楼,楼前文渠河上有一座桥,初建于秦代,俗名为站生桥,据说不育不孕妇女到桥上站立一会儿,就能生儿育女。
相传秦朝末年范增,谋略家、政治家、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早年在未出仕之前,曾从家乡安徽一路流落江湖来到淮安,在站生桥头以测字糊口,其时,韩信也正穷困潦倒,常从摊位经过。一次,韩信找到范增测字,范增见他气宇轩昂,立即断定他将来一定成为了不起的将才。尽管范增年长韩信20多岁,从此却与韩信结成了忘年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时事、商讨兵法。项梁起兵举事反秦后,两人同去投奔。项梁病故后,项羽掌握兵权,范增有长者风度,又有满腹韬略,深为项羽的信任和佩服,为其出谋划策,成为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而韩信年轻体弱,未被项羽重视,只委以管粮草的小官,却因不受重用而投奔刘邦。在“鸿门宴”上因项羽不杀刘邦,范增一气之下而走,不久悲愤故世。韩信此后却一路顺风顺水,灭项安刘,被封为淮阴候,韩信荣归故里后衣锦还乡之日,经过站生桥,睹桥思念以测字糊口谋生的范增,遂将站生桥重加修葺,并将桥名改为范增桥。
南宋时期,在范增桥北建谯楼(镇淮楼)改称为谯楼桥。元代,因谯楼桥名称拗口,遂改名为三思桥,带有纪念范增、韩信二人并警策后人的意思。从清代起,范增桥也叫“三思桥”。当时漕运总督署和淮安府衙均建于桥北,官员出署出衙必经此桥,常有人在桥前拉轿喊冤。“三思桥”,人们比照《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中“三思而后行”一句,指做事非常细心,深思熟虑,反复思量,再三权衡,然后再行动,就将此桥称之为“三思桥”,一直沿用到今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两次大的修缮,由于车流量太大,护栏、路面损坏严重,2020年春夏又重新修缮,恢复“三思桥”名称。
清代中期,百姓又称此桥为站秤桥,由于位于市区热闹之地,于是有一家在桥头开了一个面店,很讲规矩,每碗面所用的生面料,都规定几两几钱,不丝毫克扣。并在店门前悬挂一杆秤,店员不时的将生面料放在秤盘上称称,每次秤杆都稍稍扬起,秤砣始终站住不下滑,因此面店很受南来北往食客的信任,生意日益红火。传说乾隆皇帝到淮安后,听说此事,也曾微服试称了一次,结果大为赞叹,称许淮安商人经商公平。这家面店后来一直延续多少代,悬秤较验生面重量的传统做法一直未改。
到了清代后期,淮安城里百姓口中又流传一句歇后语,叫“站称桥的面店---看人兑汤”。这家面店在保证生料份量充足的同时,又在面汤的美味上下功夫,并且针对不同的顾客做出不同的味道。顾客喜爱什么汤就兑什么汤,鲜、咸、淡、香、辣随意挑选,顾客对汤十分感兴趣,口味各弃,多要一点汤也不限制。此后,站秤桥面店始终一直生意兴隆。
座落在镇淮楼南文渠河上的三思桥,经过二千多年的苍桑至今,又经过多次修缮后仍保持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