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老科协 倪明信
今年是我们伟大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从事42年水利工作的一名水利人,透过淮安区近百年来水利事业的发展史,我清晰地看到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带领下,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昔日淮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沧桑岁月已一去不复返。如今淮安大地上焕发出新生、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在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曲悠扬的水利赞歌。
高扬安全水利新旋律。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起就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在戎马倥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即领导淮安人民两次修治渔滨河,新开挖长达百里的衡河,缓解北乡的水患。建国后又整治了里运河、新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大运河、渠北排水渠、淮河入海水道等灌排河道。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淮河“蓄泄兼筹”的方针,审批和部署了治淮工程。1951年冬至1952年春,淮河儿女打响了根治千年水患的“淮海战役”,仅用83个晴天,就开挖了全长186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为淮河打通了一条入海水道。为彻底解决淮河排水不足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投资41.17亿元,从1998年10月至2003年5月,淮河入海工程全面实施。在入海水道竣工的2003年,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水,使当年竣工工程及时投入运行,行洪33天,泄洪44亿立方米,为淮河流域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效益。
弹奏民生水利新乐章。中国共产党指引人民不断提升水利认知,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提升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社会的基础产业,不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先后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生产效能;河道疏浚,提升灌溉标准;兴建田间配套,保证沟路畅通;水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百姓吃上干净卫生的水源。诸如在我区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中,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工程现场,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饮水实际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老百姓用上“放心水、干净水、廉价水”。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现如今农田水利工程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田抗灾标准,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了有力条件。
绘就资源水利新节拍。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淮安区境内相继建成了运东闸南、北水电站,运西水电站、运东水电站,头闸一、二、三水电站,石塘水电站、淮安复线船闸、运东船闸、二堡船闸。随着工程投入使用,水利发电源源不断输入国家电网,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廉价清洁能源。船闸的建成为四面八方的经济贸易提供了宽广的水运通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幸福的真实写照。为充分保护好水资源,淮安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节水型社会创建活动并取得成效。全区建立区、镇街、单位三级管理网络体系和节水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实行用水计划与定额用水,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走在全市第一方阵,先后荣获“江苏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为保障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淮安区建立起“河长制”管理,对全区范围内的所有河道明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层层分解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措施,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和发挥效能提供了先决条件。
奏响环境水利新强音。翻开淮安区治水史册,世界罕见的水利奇观在淮安区呈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淮安水利枢纽,在近5000亩的范围内建有11座涵洞、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4座船闸、5座水电站等24座水工建筑物,其水工建筑物密度国内仅有,世界罕见。多年来,淮安区坚持以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统筹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组织实施了城市污水治理、农村县乡河道整治、灌区改造、水利重点县等工程。淮安区城区主要河道实现了水污分开处理,形成河道水清、水畅的新生态,同时将城区公园水体打造成水绿、水通的新格局,建成一批水景观,为城区市民休闲、漫步、游玩、观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景点。被称为淮安区“母亲河”的文渠,通过疏浚治污、护砌栏杆和长效管理,文渠的水质和环境有了大幅提升,广大市民对文渠水环境改善给予高度称赞。农村河道护砌了五颜六色的彩砖,像渠南片的北干渠、一支渠、二支渠、三支渠、五支渠、复兴东干渠、仇桥中干渠;运西片的新河东干渠、渠北片的乌沙干渠、板闸干渠、朝阳干渠等河道全部实施了衬砌工程,既美化了环境又节约了水源,被群众称为“大地上的彩虹”。
抚今追昔,让人感慨万千,一曲水利赞歌唱不完淮安百万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水利建设新成就。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有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淮安百万人民的与时俱进,淮安的明天会更美好,淮安的水利建设将会弹奏出更加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