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明清时期淮安桥梁与桥文化浅说


董树华

 

桥,在中国文化里喻意着通达和幸福。一座座古桥如同人间的彩虹,连接着最美的山水、河流。

桥、梁二字互训。《说文解字》中解说:训桥“水梁也”;训梁“水桥也”,梁字“从木水”,会用木跨水之意。最简单的桥梁即独木桥,古人叫“榷”。《说文》中解说:训榷为“水上横木,所以渡者”。可见,“所以渡”,是桥梁的基本功用。 桥和梁都是一种修建在水面之上,以供通行的建筑物。明清时期,淮安境内桥梁众多远近闻名,桥梁文化含义深刻,启迪后人,渊远流长。

一、淮安境内桥梁众多远近闻名

历史上,淮安形制较大、范围较广、桥梁众多,名气较响的桥梁当数“平河桥”。唐宋时,今平桥处因下连长江上通淮河,江潮与淮水常于此地持平,为方便交通,也好建立标记——宋时曾于此建木桥——平河桥。此桥最早在《宋史·列传·叛臣》中出现,其后在明清淮安府志、山阳县志中也多次出现。因受建筑技艺和建筑材料的限制,淮安境内少有大型、特大型桥梁。因民间交通需要,遍布于淮安府、山阳县城乡的均是规模不大的木质或砖砌结构的桥梁。

据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阳县志》卷十六载:“山阳城外桥共一百零三座”。即:

涧河:黄土桥、招徐桥、石圹桥、朱桥、周庄桥、小闸桥、卢滩桥、寿河桥、车桥、泾口桥。

泾河:岔河桥、窑桥、谢桥、纲张桥、福星桥、张家桥、陈家桥、蔡家桥、塔儿头大桥、永宁桥、黄家口桥、张湾桥、曹甸镇桥、童社桥、金吾庄桥、祁家桥、南窑桥、太仓桥、固晋桥。

南溪河:张桥、童桥、杨桥、虹桥、王桥、吉小垛桥、崔堡头二三桥、南桥、北桥、南河桥、北河桥。

双涵洞河:头桥、龚桥、帅庄桥、赵元庄桥、朱桥、周庄桥、严桥、界沟崖桥、房庄桥。

钱涵洞河:董桥、唐桥、邵庄桥、宫田桥、小周庄桥、高庄桥、宝塔庄桥、小方庄桥、程建庄桥、张桥向东桥(3座)。

西乡新河:滕家码头桥、彭甸桥、望湖桥。

温山河:屠家大桥、纪家大桥。

叶云河:王家桥、窦家桥。

山阳沟:复兴桥、杨家桥、余德桥、丰乐桥、朱家桥、山阳沟大桥。

旺来河:仓门口桥、花家集桥、顾家桥、赵家桥。

浅水河:林庄大桥、邵庄大桥。

《续山阳县志》则载“七十四座”。即:

盐河:太平桥、如意桥、来凤桥、兴桥。

泾河岔河桥、窑桥、谢桥、纲张桥、福兴桥、张家桥、陈家桥、塔儿头大桥、永宁桥、黄家口桥、张弯桥、曹甸镇桥(3座)、音庄桥、金吾庄桥(3座)、邵庄桥(2座)、南窑桥(2座)、太仓桥、周晋桥、蔡家桥。

涧河台徐桥、朱桥、周庄桥、小闸桥、芦滩桥、寿河桥、车桥、泾口桥。

南溪河张桥、音桥、杨桥、虹桥、王桥、告小垛桥、雀堡头、二桥、三桥、南桥、北桥、南河桥(3座)、北河桥(3座)。

双涵洞河头桥、龚桥、师庄桥、赵元庄桥、朱桥、周庄桥、界沟崖桥、沙庄桥。

温山河:滕家码头桥、彭甸桥、屠家大桥,纪家大桥。

蔡云河:王家桥、窦家桥。

山阳沟:复云桥、杨家桥、徐德桥、丰乐桥、朱家桥、山阳沟大桥。

另有《大清一统志》卷六十四第十页所载的“山阳县新城东门外的东仁桥、新西门外的西文桥、距山阳县城东八十里的伏龙桥、山阳县城南五十里的平桥、山阳县南九十里的周家桥、山阳县西北三里的罗家桥和县东北十里的通津桥”计7座。

但是,至清末,《淮安县志》卷一载:“原旧城内共有桥五十三座,新城内共有桥十座,联城内共有桥五座;城外共有桥五十二座,其中涧河十座,泾河十座,西乡新河桥三座、温山河二座,乐云河二座,山阳沟六座,旺来河四座,浅水河二座”。即:

旧城:兴文桥、三思桥、青龙桥、白虎桥、朱雀桥、伏龙桥、谷家桥、乘凉桥、梁陂桥、三角桥、真武桥、骆家桥、八字桥、尉西桥、童王桥、胯下桥、九板桥、草桥、鸳鸯桥、桥、南市桥、鹤步桥、穆家桥、接福桥、接魁桥、丁光桥、仓桥、六合桥、等仙桥、大圣桥、高公桥、方便桥、章马桥、台山寺桥、孙虎桥、史坝桥、毕家桥、升仙桥、三仙楼长桥、放生池长桥、彩虹桥、起凤桥、珠联璧合桥、永丰桥、青云桥、孙虎桥、依岱桥、三台阁桥、文澜桥、武功桥、状元桥、文津桥、紫竹板桥。

新城:三步两桥、清平桥、小新桥、下关桥、高桥、香桥、戴家桥、管家桥、洪山寺桥、天妃宫桥。

联城:石灰桥、马路桥、吊桥、灵济桥、闸桥。

城外:吊桥、江家桥、版桥、中版桥、韩家桥、闸桥、通济桥、东仁桥、通津桥、大吊桥、小吊桥、马福桥、十里桥、高坝桥、平河桥、泾河桥、仁济桥、通会桥、水关桥、楚望桥、迎恩桥、清风桥、西义桥、便益桥、旧版桥、仓桥、西桥、广惠桥、唐家桥、施家桥、桥、罗家桥、菜桥、篷铺桥、宋家桥、三板桥、四板桥、来凤桥、水桥、太平桥、邵公桥、灵惠桥、莲花街桥、新庄桥、党家桥、通源寺桥、新桥、常家桥、湛真寺石桥、利济桥、广济桥、通淮桥。

可见,各个时期所记载的桥梁数字并不一致,这其中漏载的固然是在所难免,但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桥梁规模小、建造简易,用时则建,不用时则弃。有些因不起多大作用,年久失修,逐渐荒废湮没,也就无从查考了。

二、淮安城内桥梁文化意义深远

明清时期山阳县作为淮安府治所,境内虽无大型、特大型桥梁,但却有不少名桥享誉后世,其中淮安城内不少桥梁时至今天仍流传不少传奇故事,启迪、激励后人。

胯下桥  位于淮安老城胯下北街与兴文街交会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未得志时,以吃食垂钓度日,常带刀剑行市上。一次在山阳县城内一座小桥上遇一青年屠夫。此人见韩信腰悬宝剑,心有不服,非要韩信同其比武,信不允。便激韩信将其杀死,否则便要韩信从其胯下钻过。韩信乃胸有大志腹藏奇才之人,便忍辱从其胯下钻过。后韩信功成名就被封为楚王。回乡后,找到那个青年屠夫,任命他为楚中尉,随从属下多不理解。韩信对他们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耶?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明清《淮安府志》无胯下桥记载,唯同治《山阳县志》的城隍圩砦图上,标注有胯下桥,在童(铜)王桥南。民国《续纂山阳县志》上,始将胯下桥标入《桥渡》目。原为砖桥,后文渠几经变迁,胯下桥已经壅塞为街道,于是就只有牌坊而无桥。从清同治年间,直至新中国建立后胯下桥曾一度重修多次,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又遭破坏,直至1977年,地方政府按原样再次重建。牌坊一座2柱,柱高5米,同距4米,全为木质结构,顶有双檐,牌坊上有绿色行书“胯下桥”三字,仍仿清代嘉庆年间书法家周寅所书。今列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淮安文人有《胯下桥》诗云:“惆怅王孙感遇情,当年落魄此经行,输他市井儿童笑,博得龙且、项羽轻。地故淮南余楚俗,事殊圯上有桥名。旧闻哪复游人间,斜日苍凉下古城。”

程公桥  位于河下湛真寺门前石工头以北,通往河北大街的老市河上,为拱形石桥,从桥基、桥孔、桥身直到桥顶,全部由条石或块石构成,造型精巧,高大雄伟。全桥共有五十三层台阶,北坡二十六层和南坡二十七层横条石。中间为竖条石,以便利独轮车上下桥。竖条石上有深深的车辙印,足见程公桥之古老。桥身长约四米,桥顶为约五尺宽的平台,上建有石门楼。桥身两旁竖立等距离的石栏杆,石柱之间的石板上雕刻有各式各样的浮雕,东西两边桥孔的左右上方各有两只龙头,龙口吞珠,须爪飞舞,活龙活现,故又称“四龙五十三参桥”,简称“四龙桥”。桥的两侧各有两个龙头,“五十三参”是指童子拜观音菩萨画面,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明清两代时,四龙五十三参桥上游人络绎,桥下舟楫往来,甚是繁华,其名声与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齐。

据《河下志》记载,程公桥为清代雍正年间湛真寺僧岳宗建,“今里人皆称程公桥,不知何由”。该志又云:“据《信今录》云:陈天裔潢(清代水利专家)遗金寺中,而寺得以大新,桥亦同时创造,则当日陈公桥,不当称程公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程公桥被拆。本世纪初,在河下古镇开发建设中,在原址上复建了程公桥。

三思桥  位于淮安古城内“镇淮楼”前文渠之上,初建于秦代,称“站生桥”。相传,不育妇女在桥上站一会儿,便可生儿育女。汉代改名为“范增桥”。相传秦朝末年,谋士范增在未出仕之前,曾流浪江湖到淮安,在站生桥头测字糊口,其时,韩信也正穷因潦倒,常从摊前经过。范增见他气宇不凡,断定将来必是一位了不起的将才。他虽较韩信年长20多岁,却与韩信结成忘年之交。两人经常一起议论时事,商讨兵法。项羽举兵反秦后,范、韩二人同去投奔。范增有长者风度,又有满腹韬略,深为项羽佩服,尊之为“亚父”。而韩信年轻体弱,项羽未予重视,只委以管粮草的小官。后来韩信投奔刘邦,在鸿门宴上用计逼走范增,范增因此而悲愤故世。韩信被封淮阴侯衣锦还乡之日,睹桥思人,特地将范增当年赖以测字谋生的“站生桥”重加修葺,并改名“范增桥”。南宋时期,在范增桥北建谯楼改称“谯楼桥”,元代又改为“三思桥”,带有纪念范增、韩信二人并警策后人的意思。从清代起,范增桥也叫“三思桥”。当时淮安府衙建于桥北,官员出衙必经此桥,常有人在桥前拉轿喊冤。人们比照《论语》中“三思而后行”一句,将此桥称为“三思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大的修缮,由于车流量太大,护栏、路面损坏严重,2020年春夏又重新修缮,恢复“三思桥”名称。

称娘桥  位于淮安老城东门大街东部,横跨文渠之上。桥原名“乘凉桥”,即夏天晚上居民多到桥上乘凉之意。

明朝永乐年间,乘凉桥下住着一对杨姓兄弟,老大住桥西头,老二住桥东首。父亲早年过世,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们拉扯大。弟兄二人成家后对老母亲都非常孝顺,抢着供养老母。二人商定俩家轮流,一家一个月奉养母亲,谁养瘦了罚他再养一个月,直到养胖了为止。于是,两家一家一个月的把老母接到自己家中奉养。每月在交接老母时,必须在门前的乘凉桥上公众面前称一下体重,只能保持原体重或增加,但不能减少。兄弟俩都怕落个“不孝之子”之名,因而,但凡母亲到自家后,都是买鱼买肉,称鸡购鸭,一心让老母吃好、喝好,以90多岁善终。后来,人们就将“乘凉桥”改为“称娘桥”。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在扩宽东门大街,在原“称娘桥”的基础上,桥面也进行了改扩宽,树立“称娘桥”标志。

蛤蟆桥  位于淮安老城南门外珠市街南首,大吊桥北一座小桥人称蛤蟆桥。传说北宋开封府尹包拯出巡江南途经淮安,当轿子经过此桥时有无数蛤蟆挡道,包拯下轿俯身对地上的众蛤蟆说:“尔等拦轿挡道,莫非有什么冤案呼?”话毕,齐声呜叫,似欲有言。包拯道:“既如此,尔等带路!”众蛤蟆立即分跳两旁,其中一只为头的大蛤蟆带领众蛤蟆向南跳去,至护城河边芦苇深处,口含一根芦柴,“扑通”一声跳入芦苇当中,众蛤蟆也随着一齐跳入水中。包拯见此,十分诧异,命人停轿,遂派人搜索芦苇丛,果然发现藏有一具男尸。包大人回衙后徘徊思忖,百思不得其解,便仔细审阅积案,果然有异乡妇人告丈夫陈才在淮安经商的人失踪。便命人暗中侦探,经多方调查得知,有一名叫陈才的丝绸商人,曾在游手好闲的毛大家躲雨,包袱内的钱财被毛大发现, 随即将陈才杀死,并将尸体藏入芦苇丛中。毛大被抓捕归案,并被施以极刑。由于此案是受蛤蟆含柴沉水的启发而破获,后来人们就称此桥为“蛤蟆桥”。

大圣桥  位于淮安老城府市口西侧之文渠之上。其桥名来历说法有二:

一是吴承恩以淮河水怪巫支祁为原型,在小说《西游记》中塑造了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一变化多端、法力无边勇于反抗现实的英雄形象。后人为纪念孙悟空,在淮安古城内文渠旁修建了一座庙宇——大圣庙,并将大圣庙旁文渠之上的那座桥名为“大圣桥”。

二是南宋时,楚州城里有一个姓刘的壮汉,武艺精通,胆量过人,因善使双刀,人们誉之为“双刀刘”。一次,有支金兵从涟水侵犯淮安。双刀刘带领一支义军协助官军守城,并在城内一南北走向的长巷中设伏。战斗中,双刀刘手持双刀冲在前面,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在他的带领下,官军和义军万众一心,锐不可挡,将金兵打的抱头鼠窜,狼狈而逃。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绰号“双刀刘”的好汉,就将他们设伏的那条巷子叫“双刀刘巷”,将巷子南首文渠上的那座石桥叫作“大胜”桥。清朝建立后,因历史上的金人乃满清皇帝的先祖,为避忌讳,地方官员乃将“大胜桥”改名为“大圣桥”。

西义桥  西义桥在河下,位于新城西门外礼字坝上。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 陈在淮安新城东、西淮河上分筑仁、义、礼、智、信五坝。

明代淮安府志、山阳县志的附图有礼、智、信三坝直接由淮城西湖上引出三条水。在各城门口的坝上都建有桥梁。据地方志记载,新城东门外仁义坝上建有东仁桥,新城西门外礼字坝上建有西义桥。

西义桥“有楼覆于其上”, 是一座风光独特的廊桥,这在淮安堪称少见;“以石为之”, 说明桥周身用石头建筑的大桥,可想见其工程技术的高超;“下有三孔极高”, 人们以此知其为三孔桥,方便众多船只出入。使大家知道清代的礼字坝已不再通行商、民船,改成了新城的护城河;“近名古红桥”, 说明桥虽然古了,但仍很秀美,故以“红桥”名之;“宣德十年(1435年)毁,是年重建”。使大家了解该桥的古老,历史上多次重建,而且随毁随修,可见其交通地位的重要。“在览运门外”, 指新城西门又称览运门,所“览"之“运”河即为礼字坝,礼字坝等在当时和运河处于同等的地位。

今天礼字坝地名仍在,在河下东侧的翔宇大道上,但坝和从运河引出的河久己不存了,西义桥(古红桥)亦早失去踪影,志书的记载让后人不时相像其风采。

 清康熙乾隆年间,程建用有《红桥竹枝词》五首,有二首以记其状:“游人争换酒家船,儿女心情更可怜。未出水关二三里,家家开阁整花钿”;“米字舫子只琴书,秋水新添二尺余。一带管弦归棹晚,桥边帘幕上灯初”。

通济桥  又名小吊桥、位于淮安城南护城河上,北接南门,南连珠市街,是古代淮安人进出南门的唯一通道,毁于20世纪中叶,在河岸保留有石头桥桩.在桥南民居的墙体上镶嵌着两块“通济桥”碑记,一块为“大清同治六年丁卯冬月重修,邑人汤学询、丁寿恒、汤桐、丁禧生、朱殿卿、 (朱殿)苓,袁登甲公立”,丁寿恒为经学家丁晏之第三子:一块楷书“通济桥”名,并由洪廷钧作证并书:“郡城南门外小吊桥即古通济桥也。……共募钱柒百拾六千零,共用钱柒百二十千零。兹值落成,爰值数行,用以志其颠末云尔。光绪乙巳年三月旦,文生洪廷钧谨记并书,山邑章治平镌”。

2003年,地方政府在保持原有质地、格调基础上,重修通济桥,同时在桥南右侧建一碑廊,将两块清代碑记重新镶嵌,碑廊背后又镶嵌新的“重修通济桥记”,以昭后人。2010年,通济桥列入《淮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名录。

三仙楼长桥  三仙楼长桥在淮安旧城西南方柳池上,北起三仙楼二层,南至天妃官,是一座木制长桥。又称升仙桥,宋代即有。三仙楼祀汉钟离、吕洞宾和铁拐李,是一座重檐歇顶三层高楼。传北宋时期,道人林灵素在万柳池修炼,尝养一鹤,有异人至必飞鸣。一日,吕洞宾至,鹤来不及反应,就被吕仙掩入井中,此井后称掩鹤井,在天妃宫内。林灵素不识吕洞宾为“异人”。二十年后传说林灵素随吕洞宾仙去,故称桥为升仙桥。但林灵素实有其人,也在楚州住过。清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在“古迹”一目“掩鹤井”条下,加按语云:“灵素妖人,敢为妄语,或自说此而人误传之耳”,这倒是很有见地。

传宋苏轼曾为升仙桥题额,其碑刻现仍沉月湖(即古万柳池)水下。还题诗二首:“不识仙人何为来,飘然竟去向蓬莱。匆匆玄鹤归云表,落落晴虹卧水隈”;“万里丹霄空怅望,数条红板任徘徊。欲寻青鸟无消息,止剩烟霏锁绿苔”。

明代就把三仙楼长桥和掩鹤井列为“天妃宫万柳池八景”。明天启《淮安府志》载林云风所作《天妃宫万柳池八景》诗,首为《月映仙桥》、诗云:”一片澄波卧彩虹,冰轮炯炯映来空。游人不假秦皇策,咫尺蓬莱鹤驭通”。“次为《雪封鹤井》,诗云:“古苔封勺水香,胎禽曾向此中藏,只缘丹顶砂犹伏,乘有流云五色光”。明代有许多人咏万柳地池、天妃宫都提到长桥。

珠联壁合桥  在淮安旧城文渠上,有一座珠联壁合桥,山阳县志上虽没有记载,但桥名石碑却保留在现淮安在博物馆里,注明“光绪甲申”年(1884年)立。桥在上板街玉器巷附近,为三拱桥,中间大两边小的三拱形都是正半圆,与水下的倒数组合成三个规整的圆形,看起来珠联壁合而得名。桥名为五个字,独此一桥,且名字很美。

民间传说,明清时期在文渠南北岸,玉器巷南头住有陈、王两家,陈家儿子叫陈珠联,王家女儿叫王壁合,两人年貌

相当、自幼订有婚约。一次皇上南巡,住在漕运总督署,王子外出闲游,偶遇王壁合、被其姿色所倾倒,起意纳其为妃,找知府满口应允,并找王家父女,勒逼此事。王壁合家称其与陈珠联早有婚约,一口回绝。知府为巴结讨好皇上和王子,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便令人弄来一条官船,悄悄地剩夜色派人强行把王壁合带上船,迅速离开文渠进人运河向京城进发,任王壁合如何挣扎和哭泣,终属无用。于是改而弹起琵琶,向外界传出自已哀怨的心声,企望自已的未婚夫寻声搭救自已。陈珠联闻讯后如天崩地塌一般,他不顾一切,沿运河向北追去,来到清江大闸,听到了熟悉的琵琶声,他就跳下水向官船游去,一心营救自已的所爱。船里的官兵说声以“有刺客”为名,立刻将陈珠联射死,王壁合也跳入运河沉水而死。朝廷闻讯后下旨杀了知府,将省抚充军,并褒扬陈珠联和王壁合二人为“义夫节妇”,由户部下拨安葬费用,合葬在文渠岸边,墓旁九板桥年久失修,由两家共同出资重建,改名为珠联壁合桥,以纪念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此桥后来经多次修建,当地著名文士为其题写桥名、一直保留到现在。

来凤桥  来凤桥是河下至今尚存古桥中的一座。位于湖嘴大街南旧罗柳河上,离里运河堤很近。清乾隆《淮安府志》即有记载。今桥栏上”“来风桥”三字可辩识,旁记修建年月己浣漫,令人想见其古久。桥面为石板铺就。又《河下志记》石板桥,“士人或称仪凤桥”,在闻思夺后,《闻思丈室对雪有作》诗云:“罗柳河边闲洗钵,凤凰桥畔偶来游”。则又可称凤凰桥也。按,仪凤株或凤凰桥,清同治《山阳县志》 皆无记,或即来凤桥口耳相传,随人所指而已。

 八字桥  八字桥是宋代楚州的州桥,位于镇淮楼西的文渠上,南北向。文渠过州桥后有一支折向北,呈直角形,渠上有一桥,东西向,称宜民桥。二桥相邻,呈“八字形”, 故合称“八字桥”。八字桥今仍在,名未变,但已早非旧貌。

《宋史·李全传》记载了八字桥,这里曾发生一次兵变,并且导致了楚州的降格和更名。

李全,山东淄州人,以贩牛至涟水,破产后投充涟水弓手,结众义兄弟。后还淄州加入红祆军,率众攻下益都,擒金国驸马,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等官驻楚州,势力很大。与朝廷派往楚州的淮东制置使兼知楚州很不买帐,双方为争夺眚州的控制权明争喑斗,甚至兵戎相见。

自八字桥事变后,朝廷以“淮乱相仍、遗帅必毙”、没有人敢到楚州当官,“始欲轻淮而重江”,不复在楚州设帅府、遂改楚州为淮安军、“命通判张国明权守视之,若羁縻州然”、时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

广济桥  位于淮安河下古镇估衣街东首,东西横跨于文渠河上,由河下盐商程本殿捐建,全部用条石砌成。石桥长约6. 5米,宽约4米,桥面用长约4米、宽0. 45米的黄色花岗岩条石铺就。原有桥栏并刻有桥名,现已无存。但桥面以下部分保存完好,桥面两侧及桥墩均雕有图案,该桥是古镇河下保存的古代石桥,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真武桥  真武桥位于老城东长街与学前街的交汇处,本名玄武桥。北宋时因避道教圣祖赵玄朗的讳,故改“玄”武为“真”武。“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玄是指带赤的黑色,后来泛指黑色。淮安除真武桥外,还有青龙、白虎、朱雀三桥,吉称为“四象”。源于古人的星辰和动物崇拜。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那时候人门将天空分为四大区,对星辰进行观测,把春季黄昏时东方的星群想象成龙形,东方在五行中属木,色尚青,故称之为青龙;把南方的星群想象为雀形,南方在五行中属火,色尚赤,故称为朱雀;把西方星群想象为虎形,西方属金,色尚白,故称为白虎;把北方星群想象为龟蛇形,北方属水,色尚黑,故称为玄武。每方星群有七个明亮的代表星座,四方合计二十八个,称为二十八宿。“四象”后来都演化为道界执司诸神,尤其玄武即真武被奉为总镇北方的大神,而其原形龟、蛇,则被说成是真武的侍卫龟、蛇二将。除真武桥外,还建有真武庙、北极庵、太平兴国观、玄天宫等,可见淮安对真武的祟拜盛于其它城市。

 

 

 

作者: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淮安区老科协协会会员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