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浅谈清代淮安驿站递铺的废除 和邮政的诞生


董树华

近些年来,我国的邮政快递行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搭上互联网大数据的快车后,可以说,我国的邮政快递行业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真有种“天涯若比邻”的感受,而这都得益于我国的邮政快递业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当我们再放眼过去,回到清代时期的驿站、递铺,则不得不感叹 !

一、顺治皇帝决策“改革”驿站

史载,甲申年(1644年)十月初十,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君主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登基仪式一结束,即召开了第一次御前会议,讨论通过了一项重大的政治决策,对驿站制度进行“改革”。一是驿站改民办为官办,老百姓由承担一切变为依法缴纳驿站税。喂养马匹、提供粮草和人力服务等事宜,由政府掏钱“买单”。二是收税之后,不得再向老百姓摊派费用,经费不够的,由中央政府拨付。三是对于抵制“改革”,继续从中渔利的,一律严惩不贷。

那么,顺治帝登基后的第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为什么要专题研究驿站问题呢?多年来,爱新觉罗家族一直在研究明朝的政治得失。他们发现,腐朽不堪的驿站制度伤害了太多的是底层老百姓,是造成明末内乱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入关后,为能在以汉人为主的中原地区站住脚,为避免重蹈前明朝的覆辙,就必须首先解决好驿站这一给广大老百姓带来许多祸害、灾难的问题。

“改革”驿站实行新政,就是要堵住了旧驿站这个暴政,迅速树立了满清王朝的新形象,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赢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和支持,较好地解决了困扰明朝200多年的大祸患。

二、清代驿站递铺的设置与作用

驿站的由来和设置  “驿”起始于人类早期,称为“邮驿”,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和官员途中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到了明清时代则称为驿站。除驿站外,还设有业务类似并与之并行的递云所和急递铺,总称驿递。他是封建国家的一个通信、交通、军用物资系统。它具有军事战略意义,是国家要害部门,实行军事管制。清代驿务的管理归属兵部的专设机构——车驾清吏司主管全国的驿站。同时又在紫禁城东华门附近设有专门机构,由满汉两大臣会同管理京师和各地的驿务联系,下设马馆,专管驿夫驿马,又设捷报处,收发往来公文和军事情报。清代邮驿,置郎中、员外郎各1人,主事3人。清代邮驿,或称站,或称塘,或称台,或称所,或称铺。各省一级则属于负责司法的按察使司管。清代邮驿的设置较明代更为普遍,由近2000个驿站、7万多驿夫和14000多个递铺、4万多名铺兵组成的清代全国邮驿组织,规模庞大,星罗棋布,网路纵横,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

驿站制度完备管理严密  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制度完备,管理严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落。清初,由于”改革”明代驿传弊端,改民间差马出夫支应驿站为官办官养,颁布法令,严禁驰驿人员骚扰驿站。采取措施,提高通信效率,扩展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邮驿。清沿明制,兵部车驾司下设驿传、脚力、马政、马档房、递送等科,分办各项司务。另设会同馆和捷报处,办理迎送使客和文报驰递。各省按察使兼管本省邮驿。                   

驿站具体负责人为驿丞,他的任务《明史》卷75志第51《职官四》规定:“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调帐、视使客之品秩、仆夫之多寡,而谨供应之”,清代也是如此。他的工作任务很重,但官很卑微,为“未入流”,是排在九品十八级之外,小归小,但他仍属政府官员的一部分,属于“苦”官。清代多次裁撤驿丞,驿站由县兼管,清末全国只保留专职驿丞65人。驿站差事主要有四种:大差,接待公出的要员和使臣;紧差,传递加急的

要文报;小差传送一般驿递的奏章及表册;散差,接待悯劳恤死特许驰驿者。

全国驿路等级划分   清代时全国的驿路,按其重要性和管辖范围,划分为官路、大路、小路三个等级。

自京城北京通往各省城,由朝廷管辖的路叫官马大路,简称官路;由省城通往各重要城市,由各省自管的路叫大路;由大路分出来通往各乡镇的,由地方分管的路叫小路。清代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城市,再由大路联结各小路通向各县城、集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陆路交通网。驿路按一定的里程设驿站,超过50公里的设大站,不到50公里的设小站,亦称腰站。

东路驿路(通京大道)  驿路自京师通往全国各地,共分四路,即:东北路、东路、中路、西路。经过淮安的驿路为东路驿路,是由京师起经河北、山东而达福州的官路。此官路从北京起,经现河北省的东光县、山东省的德州、济南、临沂、郯城、红花埠而入江苏,经浙江入福建。其经过苏北的具体地点是:钟吾(今宿迁)、桃源(今泗阳)、渔沟、王家营、山阳,再经宝应、高邮而达镇江、苏州等地。因此路直达京都,所以叫通京大道。此路从淮安府(山阳)起,到北京是950公里路程,设有十九个大的驿站和一些小站。由于清初实行海禁,江南的大批漕粮进京主要依靠运河水运。但淮安以北运河,因河道涸浅,时通时阻,不能正常航运。因此,清代朝廷曾规定在漕运期间,淮安以北运河除漕船准许通行外,其余船只一律禁止通行。所以,南方各省沿运河北上的商旅,都要在淮安西边的清江浦舍舟登陆,渡黄河后从王家营换车陆行。于是,从王家营经桃源、钟吾而北去的通京大道便成了北方燕、赵、鲁之商旅南下,南方滇、闽、粤、浙、江南等地的文人、志士及官差人等进京的必经之路。一年四季,这条路上南来北往,轰轰阗阗,浩穰相接,繁忙异常。因该路为清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所经,故又称御路。

 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往返中有六次是经过官路通京大道而行的,并曾在淮安留下《过淮安府》和《过淮安城》等诗作多首。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琉球国(今日本冲绳)的友好使者郑文英(原名岑亲云上)等一行172人,作为贡使来中国,也是经此路而行的。至王家营,郑文英不幸道卒,现王家营尚有其墓。

驿站接待官员待遇   清朝,一至九品各级官员出差时,都享有不同的待遇,所用交通工具也有很详细的规定,并让驿站严格执行。据顺治七年《内阁招贴》:“一品官、公、侯、伯奉差出京者”,“给马十二匹,水路船两只”;“二品官内院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奉差出京者”,“给马十匹,水路船一只”;四品至九品官员来到驿站,“陆路与车一辆,水路加船一只”。朝廷在各地设立驿站,大臣凡有公务可以利用驿站,享受公费“出差”,吃喝住行有人“买单”,并有人接待、伺候,这个专有名词,叫做“乘传,”或者“乘驿”。

三、驿站承担皇室贡品任务

配备庞大分工精细   清代的驿站较明代比较,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很多,而且除要传达公文外,还要负责传送皇室专享的贡品、土特产品和奇珍异味。所以在驿站的人员配备和分工方面比之前朝更见庞大、精细。一些重要的驿站每年受雇的驿夫达500多名,支出的工食银两达3000两,且分工精细明确,单职称就有马夫、水夫、扛抬夫、水火夫、抄牌、传差、禁卒、买办乃至兽医、厨役等等。两个大的驿站之间的小驿站(腰站),是换马之所,设有马房和牧晾马匹的地方,并安置槽枥、锅口、草料等。有紧急公文到腰站,换马不换夫,换后即行,不准耽误片刻,这样保持马的体力。所以,传送的速度很快。传递给皇上贡品,转运军需物资,本应是递云所事,因这些机构工作性质相近,所以都设在同一地点,一般办公场所都相邻紧挨着,统称递云所。

鲥鱼成为皇室重要贡品   鲥鱼,为长江三鲜之一,在古代为专供皇室享受的贡品。我省镇江、仪征附近的的鲥鱼,体内脂肪肥厚,经过名厨高手的精心烹调,味道十分鲜美,民间有“红烧鲥鱼两头鲜,清蒸鲥鱼诱神仙”之说。因而历史上每到春夏之交,人们都可以捕获到鲜美异常的鲥鱼一饱口福,清康熙帝玄烨南巡时曾在镇江焦山品偿过。鲥鱼的娇嫩的原因:一是起水就死。传说鲥鱼非常爱惜自己的鳞,当捕捉它的网一触到鳞,它就急死了。制作鲥鱼时也是保留鱼鳞的,因为鲥鱼鳞很肥,咀嚼起来特别香。二是鲥鱼不论生熟都不能存放过久。初夏焖热,如果没有冰块,在日光下不需半日,鱼鳃便发黑,就不能食用了。煮熟的鲥鱼也不能久放,否则很快就变味。

飞马向京城传递鲥鱼   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三月的一日,康熙帝玄烨坐在紫禁城的乾清宫里,刚刚阅完奏折,不觉联想起南巡时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的情景,于是一道“飞递鲥鲜,以供上御”的命令不几日便放到了镇江府衙。镇江到北京,水陆兼程一千二百五十多公里,鲥鱼限三天送到,这可忙坏了沿途的地方官和驿站人员。于是,一面每隔三十华里立一塘,竖上旗杆,白天悬旗,夜晚点灯,作为里程标志,好计算行程;一面将刚起水的鲥鱼赶紧用冰块封好,立即上路,飞马传递,如同今天田径赛的接力赛跑,人不下马,在行马中交接。鱼是按时送到了,可这趟差事动用的人夫就有好几千人,还有健马三千多匹。有个叫余孔瑞的官员,对这种劳民伤财之事很有看法,专门向康熙上了一道《请停供鲥鱼疏》。在二百多年前的清代,鲥鱼能以一昼夜四百多公里的速度从镇江送到北京,确实是了不起。清代的驿传制度之严明、高效。

四、淮安府属驿站驿铺设置

淮安府属驿站和递云所   清代中叶以后,驿站仍沿用明制,官办官用,将多数驿站和递云所一并交给了地方。清雍正九年(1731年),淮安府范围内也将各县具体负责驿站工作的驿丞署交给了地方,如清口驿划归了清河县,淮阴驿则划归山阳县,同时将同属一个系统设置的山阳县递运所,也一并交由县官员负责,上面都统归于兵部车驾司直接领导。当年淮安府设淮阴(山阳)驿、清口驿、桃源驿、古城驿、钟吾驿、直河驿、下邳驿等,共有马匹457匹、马夫453名、旱夫发展了313名、差夫增加了13名。山阳驿上至清口驿60里,下至宝应安平驿80里,原设马100匹,马夫80名,水夫50名,旱夫51名。

淮阴(山阳)驿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据《续纂山阳县志》卷2《建置、驿递》记载“淮阴(山阳)驿设在运河东岸南角楼北城墙脚下”为河东部分,河西部分明末清初《淮安府志》记载“郡城望云门外,官河西岸”,大约在今里运河西华亭村。清末时的配置也小了许多,额设递马只剩下78匹、报船3只、水手6名、公文夫12名、水夫139名、旱夫41名、马夫69名.

淮安府各县下设驿铺  驿站和递运所的下属机构为铺。铺又分为总铺和各路铺,每铺间隔十几里至二三十里不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6“设铺八”记载:“淮安府山阳县额设:府前、头铺、三铺、泾河、板闸、新城头、田家庄、胡家厂、袁家沟、辛佃北、柳浦湾、姚家荡、杨家庙、武家墩、黄家集、顺城集、越城、周家桥 18铺”。

由淮安府前向外分为东、西、南、北、西北五路:“府前铺南20里至头铺,20里至三铺,20里至泾河铺,10里至宝应县黄浦铺;府前铺北15里至板闸,15里至清河县县前铺;府前铺西北15 里至新城头铺,15里至田家庄铺,15里至胡家厂铺,15里至袁家沟铺,15里至安东县县前铺;府前铺东30里至辛佃北铺,30 里至柳浦湾铺,25里至姚家荡铺,20里至阜宁县苏家嘴铺;府前铺西30里至杨家庙铺,30里至武家墩铺,30里至黄家集铺,30里至顺城集铺,30里至越城铺,15里至周家桥铺。”现在许多带“铺”字的地名,应该就是从这儿来的。

山阳县驿路设立  光绪《淮安府志》卷3《驿铺》, 记载了山阳县的驿铺。总铺在山阳县署之前。其余分东、西、南、北、中五路。起讫地点和里程与淮安府的大致相同,也有小异,转录如下:

“东路:辛甸北铺,县治东5里。刘伶台铺,辛甸北铺东15 里。柳铺湾铺,刘伶台铺东15里。姚家荡铺,柳铺湾东24里。西路:杨家庙铺,治西15里。武家墩铺,杨家庙铺西30里。黄家集铺,武家墩铺西30里。顺城集铺,黄家集铺西20里。越城铺,顺城集铺西20里,至陈家庄铺清河交界。周家桥铺,越城铺西15里。蒋家坝铺,周家桥铺西35里,至盱眙县界。南路:十里亭铺,治南15里。三铺,十里亭铺南15里。泾河铺,三铺南30里。黄铺,泾河浦南10里,宝应交界。北路:板闸铺,治北15里,人清河境。中路:新城头铺,去治10里。田家庄铺,去头铺15里。胡

家庄铺,去田家庄铺15里。袁家沟铺,去胡家庄铺20里,分人安东。拔铺,去袁家沟铺15里。永丰庄铺,去拔铺15里。小坟铺,去永丰庄铺15里。瓦子滩铺,去小坟铺15里。娘子庄铺,由瓦于滩铺25五里出境。”

淮安府属铺司铺兵  据《大清会典事例》和《光绪淮安府志》记载,淮安府前总铺和各路铺共有铺兵62名。光绪府志有文详细介绍这62名铺兵的分布情况:

府前总铺司1名,走递五路公文铺兵8名,府前鸣锣铺兵2名,府前铺兵1名。东路辛甸北铺兵2名,柳浦湾铺兵2名,姚家荡铺兵2名。西路头铺兵2名,三铺兵2名,泾河铺兵2名。西路杨家庙铺兵3名,武家墩铺兵3名,黄家集铺兵3 名,顺城集铺兵3名,越城铺兵3名,周桥铺兵3名。北路板闸铺兵2名。淮北新路头铺兵2名,田家庄铺兵2名,胡家厂铺兵2名,袁家湾铺兵2名。其余马头伺应过往差使,及钦差各宪进京,各项船只,鸣锣开导,铺兵10名。

五、 晚清废除驿递推行邮政制度

采用西方的邮政管理模式  清末,科学通讯方式开始萌芽。早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咸丰和同治年间,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轩便提出关于邮政通信的建设方案,因洪仁轩久居香港,故而这种方案大致是来自于英国人在香港的邮政建设实践,采用西方的邮政管理模式,推进国内的邮政体系建设,逐渐的废除老式邮驿制度,经过长时间的试办,晚清政府终于认识到西方邮政之法相较于传统驿站制度的优势,尤其是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南洋大臣张之洞上奏称“中外通商以来,英、法、美、德、日本五国先后在上海设立彼国邮政局,其余各口岸亦于领事署内兼设邮局,侵我大权,攘我大利,有背于万国通例”,而李鸿章、刘坤一等人更是强调“异日中国再议推广,必要维艰”。清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开办官方邮政,此举得到诸多要员的支持。                 

成立大清邮政官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成立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邮政平等交往,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历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大清邮政诞生之刻,中国已经有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并接受清朝大臣外国人指挥,委任赫德爵士为邮政总监。二十三年(1897年)8月2日,清政府派驻美大臣伍延芳列席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五届万国邮联大会,并向大会报告中国邮政发展情况。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广州设立邮运分局,将原来所设驿站“酌情裁撤”。清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措施,建立了登记准入机制,规范国内的邮政通信行业。除此之外,清政府依靠地利优势,大力推动各地的邮局建设,凡铁路设站、电报设局之处,均添设邮政局在清末新政之际,邮政建设更是有条不紊的进行。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邮传部,掌握邮政、船政、路政和电政,1911年5月28日,邮传部接管邮政,结束了海关办邮政的历史。

淮安府设立邮政电报局   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九月,淮安府设邮政局于淮安城内土地祠口西。二十六年(1900年)左右,淮安府在清河、王营、桃源、山阳等地分设信柜(筒),后驿传递铺逐渐衰落,夫马钱粮也随之裁削。

二十九年(1903年) 三月,淮安府设电报局于淮安府署东茶厅。通信这一功能完全被邮政局、电报局所取代。三十二年(1907年) , 清政府成立邮传部,专门管理交通和邮电方面事务。三十三年(1908年),将各省按察司改为提法司、并不再兼管驿传事务,至宣统三年(1911年)山阳县驿站和所属驿铺全部废除,门关大吉。民国元年(1912) 五月、北洋政府宣布将所有驿站全部裁撤,长期为封建王朝服务的驿传递铺,从此为新兴的近代机器、电讯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代替了。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取消驿站。

邮驿(驿站递铺)制度,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讯工具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

   作者: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淮安区老科协协会会员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