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淮水安澜”让“淮河画卷”更美丽

万玉廷 姜瑞荣  杨登平

 

淮河是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河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历程。让素有“淮水走廊”之称的金湖人民感受颇深。

洪水走廊

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的金湖县,头顶洪泽湖,脚踩高邮湖,怀抱白马湖,腰挂宝应湖,淮河入江水道纵穿腹地。全县总面积1393.8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420.8平方公里,水面占总面积的1/3。

由于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承接着淮河上中游16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宣泄入江,历史上“淮水走廊”之称。金湖县的发展史,是治理淮河取得根本性胜利的见证,也是金湖县从“水利金湖”到“水美金湖”,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见证,更是金湖人民发扬“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神,顽强拼搏,默默奉献,让“淮水安澜”的见证。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古代淮河上游来水丰富,下游河道深阔,畅流入海,给人们带来舟楫与灌溉之利,时有“江淮熟,天下足”之美誉,也留下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间谚语。然而,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阳武段决口,夺泗夺淮,从淮河历史发生从“利”到“害”的根本性转折。至明朝中叶,黄河更是形成全面夺淮之势,多年来的黄水带来大量泥沙,使淮河下游日益淤塞,便在泗州及淮阴、扬州三府的低洼地区漫流,猖狂肆虐。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终于发生了“水漫泗州”使泗州城彻底被泥沙和洪水埋没的惨痛事件。宝应湖、白马湖、高邮湖及整个里下河地区水灾频繁,民不聊生。

千百年来,桀骜不训的淮河水,像一匹脱疆的野马,曾经制造过多少人间悲剧。尤其是洪泽湖下游——横贯金湖的三河进入高邮湖一段,河道弯曲,泥沙淤塞,宣泄不畅,十年九灾。翻开当地史籍,“堤岸决,田禾尽没”。“七月决堤,一片汪洋,无分河海”等记载,连篇累牍,令人触目惊心。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丧心病狂地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夺淮,两水争道,直扑淮河下游。不到一夜工夫,金湖境内300多个圩口全部沉没。洪水席卷了所有村庄,在一片白茫茫的激流里,到处漂浮着房料、柴草和人畜尸体,单是唐港德兴圩一处就淹死200多人。在地主家做长工的丁厚喜,心急如焚地赶到自家的村庄时,只见大水早已围住了他家的茅草屋。站在沉没的小圩上,遥望妻儿伏在即将坍塌的屋顶上呼救,他捶胸、哭喊也无济于事,只得眼睁睁地望着一个浪头后没了一家四口的生命。“芦柴把子芦柴墙,芦柴捆子做大梁,洪水一冲净大,家破人亡去逃荒。”这就是当时金湖地区人民饱受水患苦难的真实写照。

治理淮河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也开始上升为国家工程。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蓄泄兼治”的治淮方针。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极大地振奋了淮河两岸人民治理淮河信心和决心。为此,国家紧接着治理淮河上中游,王家坝、三河等节制闸建成后,开始发挥着“平时蓄水、集中泄洪”的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问题。

为了让淮水有一条出路,金湖人民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始沿着由水路冲击的河道的基础上,深筑圩,兴办淮河入江水道的雏形工程。1958年11月上旬,宝应湖西工委(金湖县前身)组织民工20610人。经过122天连续作战,筑成总长45.5公里的大堤雏形,共完成土方261.34万立方米。因为仅仅凭借金湖地区一地之力,人力物力严重不足,以致工程标准偏低,没有真正发挥行洪作用。对于这一雏形工程,圩堤虽然很长,而顶部只有一丈宽,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篇担,所以被当地人民称其为“扁担圩”。但就是这条“扁担圩”,蕴含了金湖人民为了“淮水安澜”勇挑重担的精神。

1968年底,国务院批复国家水利电力部,“同意江苏省兴办淮河入江水道。”1969年10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在金湖县召开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全面开工大会。参加施工的有六合、扬州(含现泰州市)、淮阴(含现宿迁市,现为淮安市)三个专区,下属金湖、合、仪征、盱眙、高邮、邗江、淮阴、淮安、宿迁、涟水、灌云、灌南、沐阳、泗阳等20多个县。当日,20多万民工云集金湖,还有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的教授、讲师和越南留学生参加开工典礼和施工劳动。工地上标语遍布,彩旗招展,播音嘹亮,人声鼎沸,气势恢宏,古今少有。当时,还动用了直升飞机拍摄了壮观的施工场景。金湖人民要求兴建淮河入江水道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淮河入江水道竣工后,宝应湖变为内湖,境内洪水入江线路缩短了200多公里,防洪圩堤由275.5公里缩短至115公里,设计防洪标准提高到三河闸泄洪量每秒1.2万立方米。这使包括金湖地区在内的整个里下河地区摆脱了洪水威胁,更重要的是为淮河上游泄洪开辟了顺畅的通道。

想当年,兴建淮河入江水道所挖的土方,如果按照1米见方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周。雄伟壮观的三河拦河大坝,把淮河旧道拦腰断,从三河闸奔腾而来的滔滔淮水,到了大坝下就低头改道南行。全长115公里的淮河入江水道巍巍大堤,挟持波涛汹涌的洪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而吞吐。在那烟波浩淼的高邮湖湖面上,延绵30多公里的大汕子河隔堤,宛如一把倚天长剑,把高宝湖一劈两半。昔日险象丛生的宝应湖,成了一个平静的天然水。三河拦河大坝北侧的石港翻水站,不仅可以翻水泄洪,而且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个梯级泵站,保证一泓清水向北流。登高远望,水清岸绿,郁郁葱葱;稻香鱼跃,生机勃。人们可以自豪地说,淮水吞吐不由天,牵龙入江绘新图。

美丽画卷

摆脱了水患的金湖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加紧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83年11月11日,新华社发出通稿,《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登载:“江苏省金湖县粮食总产6.5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5亿斤,全县平均每户生产粮食10500斤,每人生产粮食2400斤,售粮1300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产一吨粮、人售商品粮超千斤的县。”经《半月谈》杂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五年来五大成就评选,“金湖县户产万斤粮”被列为江苏省改革开放五年来五大成就之一。

1991年6月的淮河,洪涝严重,扼守淮河通道的三河闸不得不把53闸门全部提起,每秒泄洪量超过9000立方米,上游400多亿立方米的洪水涌进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江水道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人造空中水道”。金湖境内从6月29日至7月10日,累计降雨量达670毫米,超过建县以来最高水平。大面积农田被水淹没,19个圩区遭水围困。金湖人民面临着内外洪水夹击,腹背受灾的严重局面。

外洪压境,内涝当头。在关键时刻,金湖县领导认为,淮河入江水道承接着上游16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任务,维系着金湖和里下河地区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大局和小局面前,金湖人民只能作出顾全大局的选择。由此,一个个以“丢卒保车”为核心的决策陆续出台。决策之一,确保淮河入江水道大堤行洪安全。县委常委分5个片,在乡镇由乡长和人武部长带队,迅速组织万名青壮年劳力,开赴大堤,吃住在工地,日夜抢险固堤。同时,每乡有一辆指挥车,有一台发电照明机组,成立300-500人的抢险队;每米工段备了3根木庄,3米挡浪梢把。一时间,绵亘百余公里的大堤上,工棚首尾相接,人车来往穿梭,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洪图”。决策之二,舍小圩,保大堤,由于内圩防护力量严重不足,金湖县先后将6个圩区3万多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防止意外险情的发生,以便集中精力保护淮河入江水道大堤。决策之三,坚持自力更生,筹集抗洪物资。县里反复教育群众,要体谅国家的困难,立足于自力更生。金湖人民自觉以大局为重,锯倒自家的树,卸下自家的门,献出自家的房梁,真正是一切为了抗洪,一切为了“淮水安澜”。全县为保护淮河入江水道大堤筹集的木桩137万根,编织带162万条,捆扎挡浪梢把94万米,还收到捐款10万多元。

俗话说,水火无情,而洪水这条苍龙一旦兴风作浪,来势更加凶猛,危害更加惨烈,何况这是一条汇集淮河上游近千公里大量客水的恶龙呢?为了三河闸每秒9000流量的洪水安全过境,金湖人民同肆虐的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白天,民工们装土运包,打木桩,固梢把,构筑挡浪工事;入夜,百里长堤,灯光闪烁,民工们来回巡逻查险。淮河入江水道大堤成了人水较量的战场。在60多个日日夜夜里,金湖人民战洪魔,缚苍龙,在淮河入江水道上打下了345万根木桩,更是筑起了一道堤外之堤。在英雄的金湖人民面前,淮水苍龙不得不低下了头。金湖人民也用行动创造了“万众一心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具有金湖特色治淮精神。

“我爱家乡金湖美,美就美在金湖水。”金湖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理念,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2019年,金湖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是建县初期的10多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应当主要装中国粮。”金湖人民用实际行动把习总书记的要求写在了金湖大地上。在此基础上,金湖人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做到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齐头并进,实现生态美与生活美、生产美“三美共融”,探索走出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特征,又推动金湖科学发展之路。金湖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水患治理——水利金湖”到“人水和谐——水美金湖”的蝶变。让昔日“因水而灾,因水而贫”的金湖,变为“因水而安,因水而兴”的金湖。水美、景美成为金湖人的骄傲和自豪,从城市到农村,以流性工程带动全县中小水利工程,把淮河入江水道建成集水利科普、滨水游憩、运动休闲、生态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经济长廊,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利用湿地和低洼地区建成的“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万亩荷花荡景区;在滩地上挖沟垫土、抬田降渍,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形成“树绿水、天然氧吧、鸟禽天堂”的万亩水上森林公园景区,并双双获得国家级4A级景区称号。还有“尧想国体验园”、“十里果园”、“马草滩景区”、“白湖湿地公园”等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沿淮金线观光农业风光带。还有以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塔集镇黄庄村的带头的乡村旅游,形成了水上体验、观光、娱乐区,健康生态度假区、渔家风情展示区、水文化、荷文化、尧文化体验区等,从而串连起全县众多特色水美乡村,美丽渔村。以淮河入江水道115公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300公里金湖绿道不仅美了环境,而且富了百姓,已经成为展现金湖以“治理淮河、淮水安澜”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风景的窗口。金湖县以生态文明为“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水杉)”,一头挑着“金湖银山”,成功实践着“产业沿着绿道布,项目沿着绿道建,空间沿着绿道调,功能沿着绿道优,民生沿着绿道”的金湖发展模式。使金湖成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首批域旅游示范县。

从地图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桐柏山是淮河之源,金湖则是淮河之尾,淮河上游的大量洪水,正是从金湖这片坚实而多情的土地上宣泄入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永不停歇。金湖人民顾全大局,顽强拼搏,用深情和行动成就了“淮水安澜”,让“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画卷更加美丽

 

                               2020年9月1日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