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淮河入海水道为何等待近40年才开工建设

淮安区老科协水利分会  朱学举

 

2020年是新中国淮河治理70周年,也是19981028日淮河入海水道开挖22周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建设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江苏省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该工程凝聚着党和国领导人很多心血,工程几经规划和调整,最终完成建设任务,为淮河安全和苏北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工程效益。

过去讲“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12世纪以前,淮河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排水通畅的宽深河道,养育着淮河人民。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决口河南阳武,由徐州东南流经淮安以北与淮河合流入海,导致黄河长期夺淮。夺淮后淮河两岸人民灾难深重,吃尽了洪水之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谱写了淮河防治水患、兴修水利的壮丽篇章,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创造了历朝历代都不可比拟的辉煌业绩,积累了许可证宝贵的治水经验,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供水、降渍工程体系,形成能泄、能引、能蓄、能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水利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年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电告中共苏北区党委和苏北行政公署,指出:我们党“对在革命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苏北人民所遭受的水灾苦难,负有拯救的严重责任”,要求“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

1950年淮河水灾严重,毛泽东主席当即指示:“从长期的远大的利益着眼,根本地解决淮河问题。” 817  根据苏北水旱灾害多,中央提出:“如不认真治水根治水害,政权就无法巩固”的指示,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治理淮河洪水高度重视。825日至911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治淮会议,会议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及1951年工程作了研究。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区和中南区水利部,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及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负责干部,历时20余天。并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和上、中、下游三个工程局。政务院召开的这次治淮会议,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根治淮河的决策,提出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方针,豫、皖、苏“三省共保,三省一齐动手”的原则。 9月,水利部为贯彻落实周恩来总理召开的治淮会议,第一次治淮会议,会后组织国家水利部、华东水利部和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成立入海水道查勘团赴苏北实地查勘,提出洪泽湖水位14.5米,淮河入海水道排泄洪水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10月,淮河入海水道查勘团一行40人进行淮河入海水道线路测量,从高良涧开始,经淮安、苏家嘴、盐城东坎、六垛至滨海扁担港出海口止,全长168公里。入海水道线路定为堤距2500米,至年底基本完成测量任务。经一个多月的实地查勘和征集地方意见,编写了《淮河入海水道查勘报告》,提出了淮河入海水道方案。入海水道拟挖南北两槽,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并确定入海工程为三堤两河,南北堤距共宽4000米。工程总经费10.065亿公斤大米。 1014日,经周恩来总理签发,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为治淮方针。决定:“下游,应即开辟淮河入海水道,加强运河堤防及建筑三河活动坝等工程”,“一九五一年先完成第一期工程,一九五二年汛期放水,在入海水道开成放水以前,仍暂以入江水道为淮河泄水尾闾,洪泽湖入江最高泄量暂以8500秒立方米为度”。1112  治淮委员会(简称“淮委”)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决议指出:“惟因目前资料缺乏,时间迫促,勘测需时,加以苏北人力调度困难。因此需呈请中央批准,本期工程暂缓开辟入海水道及缓办三河活动坝”,确定当年把重点放在入江水道疏浚,培修洪泽湖堤、运河堤,修建运河12个涵洞等6项工程。118日至21  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20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召集部分代表座谈,听取淮河入海水道方案汇报。

1951112  由第67次国务院政务会议批准,淮河入海水道线由于当时水文资料不全,对洪水量计算偏小,因此把入海水道改为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但仍要求“入海水道继续研究,充分准备”。  53日,毛泽东主席为治淮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人民政府治淮视察团慰问苏北治淮民工,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授于治淮委员会及豫、皖、苏三省治淮机构,并发表《告淮河流域同胞书》。726日至810日,中央水利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治淮会议,会议由傅作义部长主持,水利部水文局作了淮河水文计算的报告,提出经过水文计算,核定淮河洪水总量为760亿立方米,入湖最大流量11400立方米每秒,经洪泽湖调蓄后,并由苏北灌溉总渠下泄700立方米每秒后,三河下泄最大流量可不超过7000立方米每秒。因此,认为“入海水道可以不再开辟,改自洪泽湖至黄海修筑一条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的干渠,分泄流量700立方米每秒。”会议明确指出:“依据1931年及1950年水文计算,并参照1921年下游洪水估算所得和根据上游蓄洪能力”,“下游则依据洪水总来量800亿立方米计算,洪泽湖水位为14米,中渡流量为80000立方米每秒。”据此肯定不需开挖入海水道。因此淮河入海水道就由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代替。

实践表明,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务院确定的淮河下游以泄为主,在利用入江水道泄洪的同时,增辟入海水道泄洪入海的决策是正确的。当时限于水文资料缺乏,有关部门对淮河洪水来量估计偏低,因而未能及时开辟入海水道,这是一大失策。 112日,苏北灌溉总渠开工,动员淮阴、盐城、南通、扬州四地区民工计118.9万人次参加施工,需完成土方6321.9万立方米,总工日4070万个,实支经费2147.5万元。工程全长168公里,渠底宽60140米,堤顶宽8米,设计流量700立方米每秒。灌溉总渠开工不久就来了一场北方冷空气风暴,接着又是一场大雪,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4℃—15℃,积雪最厚达到0.3米左右,使施工遇到很大困难。

19522月春季苏北灌溉总渠工程继续进行,淮阴专区组织施工民工总数增加到72.5万人,在民工们迎战最后胜利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东分团于321日专程来工地,先后作报告5次,给广大民工以极大的鼓舞。民工们纷纷表示“治好淮河发展生产,增强抗美援朝力量,建设伟大的祖国”。

苏北灌溉总渠是开挖的大型人工河道,西起洪泽高良涧进水闸,向东经洪泽、淮阴县和平公社,在淮安县城南与里运河平交,在大运河东侧建分水闸,控制泄量及里运河水位。再向东经阜宁在滨海、射阳县界扁担港入海,总长168公里。沿总渠建有高良涧、运东、运南、阜宁等船闸,沟通了淮河、洪泽湖、总渠、京杭大运河的水上交通,运东闸下为五级航道,闸上为四级航道,可通航300500吨船只。108日开工兴建地处总渠入海口的六垛南、北闸。南闸、北闸分别建于总渠和排水渠上,以控制总渠及排水渠的蓄水与排水,同时防止海潮倒灌。水利一师派出一个营参加水闸的施工。两闸至1953720日竣工。至此,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全部完成。

   19544月初,苏联专家布可夫与淮委曾希圣、汪胡桢等会同淮河下游工程局局长熊梯云等查勘洪泽湖大堤、入江水道上游以及拟建的三河闸、高良涧闸、淮安闸等闸址,研究淮河洪水出路问题。5月下旬,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降雨,致使淮河干支河道水位上涨,超过了一般年份的汛前水位。从71日起连续降雨30天。其特征为: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暴雨中心降水量达1259.6毫米。洪泽湖以上总降雨量:500毫米以上88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6% 700毫米以上的37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3.5%。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及苏北灌溉总渠都超标准行洪,已建工程标准明显偏低。淮安县渠北(含盐河、黄码)受灾面积达44.2万亩。61日,苏北治淮总指挥部从淮安县移驻扬州市与苏北行署水利局合署办公。67日,江苏省治淮指挥部召开淮河下游流域规划座谈会。水利部、淮委、省水利厅以及有关专署专员、县长、建设科长,国营农场代表等共95人参加会议。710日,召开治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着重研究入海水道是否需要开辟等问题。会后在《关于治淮方略的补充报告》中指出:入海水道在“第二次淮委会议已肯定不需开辟,但为照顾1921年之最大洪水流量(入洪泽湖10755立方米每秒),故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同时还指出:据“第二次淮委会议决定,入江只走80008500立方米每秒,剩下2250立方米每秒无处安排,如果再将入江水道加深加宽,则疏浚工程更为庞大,所需经费亦要增加。同时如能将苏北灌溉水道与入海水道结合为一,则既能安排多余22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又能节省经费。且淮河有了自己的尾闾,将来与长江亦不致发生任何意外事件。1221日,水利部党组向中央农村工作部报告了“关于入海水道的意见”,认为“增辟入海水道是需要的”。

1955325日,江苏省委提出《对淮河下游流域规划的意见》。《意见》分(1)关于防洪措施;(2)排涝与灌溉问题;(3)航运问题;(4)水能利用。8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编制淮河流域规划计划任务书。

1956年水利部淮委编的《淮河流域规划初稿》,规划报告经过修改后,提出《淮河流域规划提要》,要求“洪泽湖以下加大排洪能力,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整治入江水道,扩大入江泄量,在灌溉总渠与废黄河之间开辟入海水道,以保证苏北地区安全”,并确定“下游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

1957年5月,省水利厅编报了《淮水北调分淮入沂工程规划设计任务书》,并报经水利部批准。11月,国务院召开的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听取了淮委关于《淮河流域规划提要》的报告。规划中对淮河干流的防洪标准,下游选为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在千年一遇洪水时,限制洪泽湖最大泄量为16600立方米每秒,其中入江水道下泄11000立方米每秒,入海水道下泄4500立方米每秒,灌溉总渠下泄800立方米每秒,废黄河下泄30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拦蓄洪水78亿立方米。主要工程措施:下游加固洪泽湖大堤,增加洪泽湖蓄水量;整修入江水道,开辟入海水道,加大入江入海泄量;里下河地区出海各河港,均修建挡潮闸;内部疏浚河道,整修圩堤,达到十年一遇除涝标准等。

1991年淮河大水,显示漫滩行洪方式行洪效果差,暴露出许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对漫滩行洪提出质疑。

199212月,江苏省水利学会和淮阴市水利学会邀请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河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50多人在淮安县召开了《淮河入海水道方案研讨会》。会议分析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形势,在洪泽湖入湖洪水大幅度增加,出湖口门没有扩大,而且入江水道有与长江和分淮入沂与沂河均有洪水江淮并涨遭遇问题,作为全国七大河流之一的淮河,没有一条自身的入海通道,对于淮河下游的防洪保安是很困难的。一致认为开辟淮河入海水道,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并肯定了采用渠北河线合理性。对于河道断面经过深入讨论,共同认为采用河道行洪断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是经济的、合理的,建议设计中予以采用。

   1994年淮委规划院上报国家淮河入海水道可研报告书,洪泽湖防洪标准设计远期按300年一遇,近期工程设计标准100年一遇,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设计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2540立方米每秒;远景设计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7920立方米每秒。河道全长163.5公里.自二河闸起向下3.5公里处穿二河东堤,沿总渠北侧挖河筑堤与总渠两河三堤并行入海。河底宽210324米,外堤脚距750米。近期工程先挖南北两泓,筑堤结合渠北排涝,借助滩地行洪。入海水道完成后,洪泽湖泄洪的控制运用,按照“先入江,后入海,洪泽湖蒋坝水位14.5米启用分淮入沂和周边滞洪”的顺序。入海水道在蒋坝水位13.5米以下服从渠北排涝,根据渠北排涝和上游来水情况,采取蒋坝水位13.514米启用分洪。其主要作用是与现有入江水道、灌溉总渠、分淮入沂等工程共同分泄洪泽湖以上淮河流域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并兼顾渠北地区1710平方公里的排涝。

199810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典礼在淮安市城东乡炮刘村隆重举行。省委及省政府领导人陈焕友、顾浩、俞敬忠、姜永荣、金忠青、段绪申和驻江苏部队、盐城市、淮阴市及淮安市(县级市)有关领导人出席开工典礼。典礼由副省长姜永荣主持,省委书记陈焕友讲话并为奠基石揭牌,省水利厅厅长翟浩辉汇报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情况。试挖段位于淮安市淮城镇、城东乡、季桥镇境内,长11.5公里。

    199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批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建设,静态投资41.1亿元,动态投资47亿元,工程建设期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等领导先后来视察。

2003628日在盐城市滨海枢纽举行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通水仪式,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中央有关部委、省市县()领导参加,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治理淮河的夙愿得以实现。

入海水道工程、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建设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作用。74日淮河大水,入海水道开始行洪,至87日结束,共33天,排泄洪水44亿立方米。2007710日再次行洪至82日结束,实现淮河安全度汛。淮水安澜,使淮河沿线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得到较好保障,抚今追惜,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为民造福的恩泽,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