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希望田野上的“冬青树” ——记农民杨国青和他的冬亮家庭农场

淮安区老科协农业分会   李步明)

 

仲秋时节,走进位于朱桥镇新华村的冬亮家庭农场,只见成块的水稻试验示范田间,10多个正在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抽穗扬花,在秋风中孕育着希望;在几方上百亩的水稻田里,敦实粗壮的秧杆,整齐划一的穗蕊,在田野中迎风摇摆;机库旁的空地上,收割机、插秧机等正在检修的农机具,像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士兵,即将投入秋收的战场……

这个家庭农场是由其貌不扬、但做事执着的农民杨国青于2014年创办的。近年来,杨国青埋头苦干,不断进取,种田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投入越来越多,犹如一棵生长在广阔田野上的冬青树,成为四乡八里出名的农场主。

不甘平庸,“土专家”变身农场主

30多年前,杨国青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是乡邻公认的种田好把式。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面积发生,造成一些农田减产,有的甚至绝收,不少农民弃田外出打工。杨国青将本村一些农户不愿种植或者闲置的零散土地承包过来种植,承包面积达到近百亩。

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和艰辛劳作,杨国青的种粮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其流转土地面积达到531.6亩,地跨新华、石塘2个村5个村民小组。杨国青响应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按照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注册成立了淮安区冬亮家庭农场,实现了由种粮大户向家庭农场主的转变。

杨国青经营的家庭农场立足长远发展,舍得投入。他先后投入180多万元,购置了8台手扶式、12台乘坐式、4台中型拖拉机,1台搅拌机、2台无人植保机、1台种子脱芒机、3台自改式运秧机、8台植保机、6台水泵等机械设备,实现了农场稻麦生产耕作、播种、植保、收割一条龙和种子加工、粮食烘干、仓储运输一体化。杨国青的家庭农场年经营产值也由以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60多万元,利润由几万元增加到近80万元。

多点突围,新科技念活“致富经”

自成立以来,冬亮家庭农场一直注重现代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他在引进新品种、新肥料、新农机的同时,不仅与省、市、区农科院(所)等部门建立科技指导关系,还与泰州市农科院、宝应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建立紧密型的技术交流合作关系,并聘请区农技推广中心原主任、省政府津贴终身享受者、退休干部蒋春轩担任常年技术顾问。

杨国青在农技专家的助力下,大力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近年来先后引进和试验示范种植水稻1640—73、淮稻18、南粳9108、扬育粳3号等30多个稻麦优质新品种,其中苏麦188荣获2014年江苏省新品种示范评比二等奖。冬亮家庭农场优质品种的试验示范成为带动辐射地方的基地,试验示范的新品种不仅在本地区得到推广,也引起了农业科技界的关注。自2015年以来,该农场先后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台湾新技术开发应用所等单位90多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国家农业部水稻生产处处长来农场考察淮稻18、南粳9108等优质新品种的田间长势时说:“品种优育,栽培技术到位,长势喜人,代表了江苏高产种植区的水平。”

2014年,杨国青建立了全区首家70亩育秧基地,实行工厂化育秧,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在满足农场自给的同时,近销周边乡镇农户,远销徐州、江宁等10多个市县,秧苗供不应求。农场秧苗以出苗齐、秧苗壮、活棵快、产量高而深受客户好评。“三夏”大忙期间,杨国青经常带着秧苗,开着插秧机到本地苏嘴等镇街推广机插秧新技术。

杨国青还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一支“忙合闲分”的30多人农机服务队伍,不仅满足农场季节性生产的农机需要,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农机作业全程服务。今年夏季还远赴安徽等地开展机插秧5000多亩,收入10多万元。

目前,冬亮家庭农场已成为苏北地区家庭农场全程机械化服务的样板。

共同致富,“传帮带”回馈众乡邻

杨国青靠规模种植成为四乡八里出名的“能人大户”,但作为农民的他不忘本色,没有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提升人生新境界。

为了推广新品种,杨国青拿出120亩地进行试验示范,农场每年都组织一批种田大户、插秧机手和种子经营户进行现场观摩。由于育出的种子品种纯、价格低,深受客户青睐和赞许。近两年农场育出的种子低价卖给周边农户,仅这一项,他每年少收入近10万元;为了推广机插秧,他与一些农户签订协议,种植成本暂收一半,因机插秧技术问题导致减产的,冬青家庭农场承担损失。

杨国青的家庭农场吸纳了本地10多名农民常年务工,每人年均收入3万多元,农忙时有40多人季节性务工,每人每天收入150多元,机手每天收入300多元。农民郭汝来过去无一技之长,杨国青手把手教他开收割机,还把其送出去培训。如今,郭汝来夫妻在农场做工,郭汝来开收割机一天挣400多元,家庭年收入超过8万元。村民贺加兵在家庭农场务工几年后,学到了种植和农机操作技术,现在他自主创业,承包100多亩搞稻虾混养,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冬青树”平凡但不平庸。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杨国青表示,冬亮家庭农场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逐步淘汰老旧式农机,购置一批新式农机具;培养农机多面手,拓展东北、河南等省市的机插秧、稻麦收割市场;创立农产品品牌,尽快打响”标森”牌淮朱大米和朱桥大米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新产品,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冬亮家庭农场建成辐射全区、带动全市、影响全省的现代化家庭农场。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