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 郝宇铭
世界文豪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确实给我许多重要的好处。十六岁,进入师范,接触了很多很多书,以至到今天八十四岁时,在古今中外的浩瀚书海里,我深深觉得,给我印象最最深的一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1904年9月22日,他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5岁上战场,16岁战斗中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他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30年代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同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 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用嘴咬着笔写,再后来,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写作)的理想。小说的结尾说,保尔在近乎绝望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成为了千百万青年也包括我在内,成为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年仅32岁 。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太深了,回顾人生,应该说,《钢铁》是我的良师益友,给我以无穷力量,以至影响我一生,决定我一生成为一个坚定革命的人,终于79岁实现了入党的梦想。
青年,《钢铁》给我坐标,成为知心
我那一段年月,天天沉浸在这本书的故事里,这一段“座右铭”抄写在几个笔记本的扉页,应该说,是刻在心坎里。我教书44年,绝不夸张,课堂教学、课后谈话中,千万次地有机结合,跟小、中学生,无数次背诵过这段名言,应该说,也在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生,直至今天八十四岁,我还能非常流利地背诵,声情并茂地朗诵。一年的师范生活,我入团了,参加过“读书心得朗诵会”,我时时以保尔为榜样,刻苦读书,15门功课,我获得11个“红5分”(当时是五级记分制),全年级名次第10名。我决心在下一学年拿下15门红5分,完全有把握,但是,1953年,国家需要,提前分配,走上了讲台。
中年,《钢铁》给我鼓舞,成为力量
我在教育岗位上,教学一线,行政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53年,17岁走上讲台,一人包一个班,有一堂课上一堂课,整整二年。1958年,填过“入党志愿书”,因阶级斗争影响,“停一下再说”,谁知,一停,就是五十多年过去了。从那时起,我更以保尔为榜样,时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信念中,成为不是党员的党员。1959年,普及初中教育,没有大学生,我被选来试教,不断努力。经常教两个班初三语文,曾经连续五年教初三毕业班。成绩年年先进,但因成分关系不能成为“先进教师”,我学习保尔,依然勤恳工作,44年的教学生涯中,教了近30年中学。
老年,《钢铁》给我信念,成为追求
1996年,光荣退休,该享福了。可我觉得,保尔能躺下来享清福吗,不可能的。我又常常默念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虚度年华,我不能对人民留下悔恨,我不能对党留下愧疚。从读报开始,拿起笔,揿电脑,为报社撰文写稿,进而为政府建言献策,走进老年大学,走向社会,热心公益。23年来,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刊《淮安历史与文化》编辑,淮安市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淮安市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宣传部部长等,协助淮安市、清河区参加编辑多部文史书籍资料,诗教论文编入国家级文集,文史作品、社会新闻文章多被各级报刊杂志刊用,诗文多次获奖。多次建议被政府采纳。尤以《淮安应建设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的建议被淮安市政府付诸实施,在全国引起影响,被新华社认可,获国家测绘局批准,因而在市宣传部社科联获奖,为社会作出贡献,街道办党委动员我,帮助我入党(79岁)。今天,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历史,启迪未来,应该更好地学习、发扬奥斯特洛夫斯基革命精神投入经济建设高潮中去。我,八十四岁以后,我还将不断读书,我一定永远记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活到百岁,是为了报恩,是为了为党奉献余热,并且,努力做到:在临终的时候,我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简介:郝宇铭,男,84岁,79岁入党,宝应县籍中学退休教师,后定居淮安养老,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淮安市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淮安市秋月正红读书会顾问,中老年俱乐部宣传部部长等,热心公益,一向爱好写作,诗教论文、诗改论文编入国家级文集,文史作品、社会新闻等多被市、区报刊杂志刊用,多次建议被政府采纳,尤以《淮安应建设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的建议被淮安市政府付诸实施,在全国引起影响,被新华社认可,获国家测绘局批准,因而在市社科联获奖,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街道办党委动员我,帮助我,79岁入党。诗文多次见报,多次获奖。平日,仍不断写作,不怕吃苦,奉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