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石涵洞“纤痕”永刻心坎上


  八十四岁老人郝宇铭


  报纸上天天有好消息,淮安中心城市2019年又将迎来“建设大年”,令人振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觉得,大事业要抓,也要抓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包含着大内容,能有力的表现大道理,如大运河沿线,旧时代石涵洞的石墙上,是多少人,多少次,多少年,拉纤时留下的“纤痕”,“纤槽”,虽然微不足道,其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一点的呢?故事是有深远来由的。


  《淮海晚报》2月24日头版头条,徐怀庚先生的文章《寻访运河石涵洞》,给我很大的启发,71年前的沉痛往事,我经历过“大运河上的纤夫”,曾不断用手抚摸石涵洞石墙上深深的“纤痕”,至今犹历历在目。忆及此,不禁使我陷入了久远的回忆。


  古语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少年时,很不理解,绳子怎么能锯断木头呢?长大了,书上说,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作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那时候,只能似是而非,略有所悟。直到13岁(1948)时,在大运河边拉纤,看见无数石涵洞的石墙上留下的纤痕、纤槽很多很多,有的很深,很深,这才体会到,这该是,多少绳子,多少年,拉出来的“痕”啊!这该是多少年“锯”出来的“槽”啊!那时,只觉得,真不简单,只是天长日久,倒可以绳锯“石”断啦!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呢,思考的不多。


  川江边上弯道处留下的千古“纤痕”


  “纤痕”印象之深刻


  1948年,我考进了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当时的老淮安县曹甸镇(后划归宝应县)是我的故乡,交通不便,家里没人送。因为有背包和棉线绳织成的旅行网,盛好洗脸盆、热水瓶、茶杯等日用品。从曹甸乘小木船沿着泾河(河名)向西30里,到达运河边上的泾河镇(当年是淮安县运河线上最南端的小镇)。因为背包重,当时13岁,不能背背包步行50里向北到淮安县城。只好再乘小木船,因为钱少,付船钱为难,和船老板商量好,背包放在船上,我们几个学生帮助船老板拉纤,解决顶风顶水的困难。我体验了“大运河上的纤夫”。


  那时的大运河的宽,大约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大河对岸能大声音喊话。东岸的水边沙滩上满是芦苇、杞柳(水边的落叶灌木,一人多高,枝条可编笆斗、匾、篓等器物),杂草丛生,被拉纤的人踏成小道,光溜溜的,就叫纤路,纤道。顺风时可以扯篷扬帆,顶风时,都靠拉纤,平常,拉纤的人总很多。南来的,北往的,背着纤板,斜在肩膀上,低头弯腰,几个纤夫,力求步调一致,要用力气,常常满头大汗。泾河镇到淮安县50里间,为灌溉运河东边农田,每隔四五里路就建筑一座石涵洞,沿途向南依次就叫头涵洞,二涵洞??????一直到泾河镇北边叫十涵洞。有的涵洞口凹向河滩,紧靠河堤,涵洞塘宽阔,容易淤泥,容易堵塞涵洞口;为了插、放一块块方形木块组成的旧式闸门,便于及时放水、闭水,每座石砌涵洞建筑物都要高出地面5——8米,有的涵洞口向河心突出,拉纤的人总是要绕过涵洞口。纤绳就要在石涵洞的墙角上不断摩擦,时间长了,年深日久,石墙角上就被摩擦出了凹痕,以至成凹槽,人们就叫他纤痕,纤槽,有的浅,有的深,最深的有四五公分深,而且向上下扩展,像元宝状的大凹槽,上面,下面,有的相邻处有很多道,请见长江边上的参考图。我们大运河边上的石涵洞,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随着水系调整,水利设施改造,逐步变成机控、电控的先进设备了,很多的石涵洞地下部分仍在继续使用,而地上部分都被改造罄尽了。石涵洞的石墙材料,多数都是花岗岩或麻石,都很坚硬,摩擦成纤痕,很多、很深的纤痕,该是多少年多少年的印记啊!这些文物都没有保存好,可惜啊!


  “纤痕”的血泪之久远


  重庆附近香炉滩,拉纤弯道边小山头上留下的“纤痕”,这是千年万年的历史印记啊!


  儿时心理的拉纤,是很有趣的事情,免除了挤坐在狭小的五六平方米的小船舱里的烦闷,必须盘膝打坐,腿也伸不开,过了一会儿,和旁边人打招呼,协商,互相伸伸腿脚,消除一些腿酸脚麻,还要给船钱,要坐五六个小时,多么难受啊!拉纤啰,自由自在地跑着,跳着,芦苇丛中,“啾”的一声,吓人一跳,一只云雀尖叫着射向云空;有的地方河水涨了,漫上了纤路,干脆提着鞋子,赤脚从水里走,惬意;妇女在草丛中“方便”,还能拾到鸟蛋、小螃蟹,小鱼小虾什么的,好玩吧!船老板是头纤,有导航、平衡、掌舵作用,接着边走边说,讲开了:好玩吗?别说了。你们知道吗?俗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拉纤,才是撑船中的一项苦,拉纤,不好玩,刮风下雨,要拉纤,早晚黑夜,要拉纤,赤日炎炎,要拉纤,寒风刺骨,要拉纤,还有的,连病带饿,硬撑着,拉着,拉着,倒下了,永不起来??????他带我们用手摸摸石涵洞石墙上的纤痕,那些纤痕,处处都滑滴滴的,他还说,不是笑话,说不定,还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候,千只龙船拉纤留下的印子吧,这才是三四百年前的事情,当然,再不会是隋炀帝下江南拉纤的印子吧!他又边走边说,深沉地说,这么多的纤痕,可见年深日久啊,这是多少人,多少年,多少代,拉纤时留下的“印子(纤痕)”啊!


  一直到我退休,有幸参加历史文化研究工作20多年以来,才深层次地体悟到,石涵洞石墙上的纤痕,就是历史的丰碑,武则天的无字碑要研究,乾隆帝的御诗碑要研究,这石涵洞纤痕就是劳苦大众的血泪碑,更要研究啊!我正用电脑写作此文时,邻居杨老太来串门,我请他看看这照片上画的是什么,杨老太86岁了,眼睛还可以,老家是马头镇太平村人,他看了一眼,就说,我认识,我知道,愣一下,


  就像,非常像码头河边当年涵闸边石墙上的纤痕


  在认真思索,回忆:想起来了,这是老早,从前的,涵洞塘上,闸塘子,石墙上留下的拉纤的纤绳磨出来的印子,很像,就是的,我们马头,前后河道,处处都有啊,我一看就知道,这个,瞒得了我们弄船人吗?过去,摸摸这些印子,不知道淌多少眼泪,我们运河边上的人,弄多少船,拉多少纤,这个苦说不完啦!接着,我和老太还说到,现在还有这纤痕石头吗?老太哈哈大笑:几十年没有啦!现在的河道、水闸、机器多好啊,哪里还有人拉纤呢?我说,现在,能找几块有“纤痕”的石头出来,给年轻人看看好不好?老太激动地说,这多好啊!现在就叫什么什么,是文物啦!这些宝贝,教育教育年轻人,是大有好处的啊!我说,这些“纤痕”,是久远历史的记录,是汗水结晶的见证,是运河文化的精粹啊!老太好像听懂了,连说,是啊!是啊!我为难地说,运河博物馆、淮河展览馆、大运河文化公园,就需要这些宝贝,这么多年了,到哪里找呢?老太抢着说,后来,有人家建筑新房子,就有用那些石头做墙基础的,猪圈、毛房(厕所)墙根上都可能有,石头在,那些印子(纤痕)可能还是存在的,要把它打光,磨平,还要费大事呢,啊呀,石头也烂不了,在群众家里就能找到!能!


  “纤痕”寻访之重要


  运河边的石涵洞许多地面上石墙遗迹没有了,但是,那石墙上的“纤痕”却永远镌刻在心坎上,本着对历史保存的负责,对后代教育的担当,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层次的思考,正如杨老太所说,群众家里就能有(纤痕石)。我们深切地希望,文史、文物、旅游、水利等等领导单位深入群众,为了发展地方文化事业,立即动员捐赠,或者,不说买,给予适当保管费,或者说是,对捐赠者属于保护文物给予适当奖励。必要时,政府部门亲自领导,为了加强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逐级下达,层层任务,动员广大群众寻访古旧石涵洞上,带有纤痕的涵闸墙石块,现在,搬进新建的高档居民小区,到处拆旧房子,如果再把这些“纤痕石”遗弃或改作他用,再若干年后,再寻找这些文物宝贝,就更艰难啦!应该说,洪泽、盱眙、涟水、金湖、淮安各地区处处都有,有水处,就有涵闸,涵闸处,就有纤痕。如果在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公园等处,树立一两块“纤痕石”石块,附注说明文字牌匾,这就是标志古老运河悠久历史的有力的铁的见证,比许多文字、图片、模型、视屏、电影等等说教形式都有强大的说服力。纤痕,是含蓄的诗,是深沉的画,是无声的呐喊,是岁月的天人合一的巧成艺术,是劳苦血汗的雕塑,是大运河历史的化石,面对纤痕,能引出无尽的遐想,能化成动人的诗,丰富的画,我想象,能化成巨著,电影,电视连续剧。还是说眼前吧,如果,收集到许多块“纤痕石块”,在大运河河边公园,模仿建筑成当年涵闸实体,有船,有人,基本复原出当年拉纤形象,给人以直观的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形体印象,这将又成了古运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但愿此遐想,能尽快化成现实,使淮安市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上一层楼。


  郝宇铭


  作者简介郝宇铭,84岁,79岁为中共党员。原籍宝应人,中学退休教师,现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联系电话133651799630517--83904963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西路240号减速机厂宿舍11号楼102室


  邮编223001


  联系邮箱hahym@163.com


  附:川江边上的拉纤参考图


  艰难的拉纤画面成为历史的定格


  千年万年的“纤痕”在向蓝天向大河诉说着??????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