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六十校庆感怀

1958年创建的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于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9年开办的南京工学院淮阴大专班意在恢复淮阴工专,却又因种种缘故而演变成一所中专学校。这两件事只能作为深深的遗憾而遗留在淮阴历史上。

幸运的是,自198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从创建淮阴职业大学开始,进而在19867月恢复淮阴工专名称和统招统配性质,继而又在1997年将学校的外部管理体制由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改变为省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1999年再进一步联合省交通厅所办淮海交专、省农垦局所办农垦职工大学和市办淮阴职工大学申办淮阴工学院,并于2000年居然申办成功。短短十七、八年的时间跨越难以想象的几大步,为淮阴人民办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同样幸运的事,我作为一名外乡人能在这一进程中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而今虽已达耄耋之年,回想起来,对得起培养我的祖国,对得起供养我近五十载的淮阴人民,值此校庆六十周年之际,将 在上述变迁中亲历的一些人和事写出来,与全校师生分享。

一、创办淮阴职业大学

19831011日,我正在清江拖拉机厂铸钢车间开支委会。厂长范路通知我立即到市委组织部报到,组织部二位副部长与我作了简短的谈话,宣布我担任淮阴职业大学副校长,接着与临时代管职大事务的市教育局副局长丁朝壮进行了交接,便立即开始了创建淮阴职业大学的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江苏各市先后办起了市属的大专层次的高校,其运行机制也贯彻改革精神,实行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这就是职业大学。

在我报到之前,学校已经省政府批准,首届学生招生工作业已进行,共录取81人。学校教职工只有11名。除此以外,学校一无所有,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办公室是借用市教育局办公楼的一个大房间,该房间除办公外,还住着单身教工,摆放新购置的一些教学仪器。我就在这一条件下开始了学校的创建工作。

1.首先,于我报到后的第三天举办了开学典礼,由我主持的开学典礼在市化工所礼堂进行,市委副书记徐燕、副市长徐俊出席,徐燕书记致词,开学典礼后学生立即在向化工所租赁的两间教室上课。

2.招贤纳士,募集师资

为了应付新生上课紧急聘请教师。没有交通工具,时任教务处长毕剑良骑自行车接送代课教师。同时,也积极物色能胜任高校授课的人才,视野所及包括工厂企业、中专校、机关事业单位等。

3.筹建校舍

徐俊副市长原任清江市委书记,对清江市的每一个区块了如指掌,现老校区这块地就是他与徐燕同志共同商定的,由于征地权归省管,市只有10亩的权,于是就由徐俊副市长批准每次征9.9亩,集成了100亩,作为职大最早的校园。

为了能在校园内办公、上课,我们沿校园的北界盖起了一排平房,使84级学生得以开学上课。接着又借用市财校一幢教学楼图纸由淮阴一建公司盖起了第一幢楼房,就是现在的敏学楼,成为集上课、办公、图书室于一体的综合楼。

二、恢复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为贯彻省委“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什,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苏北办一所淮海大学。于是徐、淮、盐、连四市展开了竞争,各市均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理由,认为将这所大学办在本市最为合情合理。我市提出的理由是,淮阴是周总理故乡,地处苏北中心,拥有千万人口等。但随着连云港作为沿海十四座城市之一对外开放而最后“中标”。1984年暑假,省委孙颔副书记在一次高校院校长会议上宣布了上述决定。

落选的淮阴随即提出恢复淮阴工专的请求,此请求获省委韩培信书记原则同意,接着就成为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李绶章和市长徐燕力争的目标。

当时,市某些部门将“职大”和“工专”视为两码事,我以为将两校分立,如若工专得以恢复,职大将难以发展,事实上市里也并不具有同时办两校的财力,因而向市领导人力主通过办职大以恢复工专,此意见获得了市领导理解,并将我纳入工专筹备班子,使我有机会参予筹备工专的工作。

1.争取省政府批准恢复淮阴工专的原有性质

我参加了给省政府报告的拟稿工作,原稿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组建淮阴工专,二是在淮办淮海大学分校。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条,即组建淮阴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这一称谓源自联邦德国,它不受限于工科,而是可以设置工、农、医、财经等各类学科,且在浙江省已被采用,可惜在省审批时因某领导人“未曾听说过”而被忽略了。

这次申报历时半年,深秋一天,我去省教委计财处催问审批情况,新任计财处长时家骏向我道贺,说这下好了,以后每招一生省里可补贴1917元,学生也列入统配计划,这使我喜出望外。

我离开后,时处长的部下告知他,新批的学校名为淮阴工专,但实为职大性质,每年只享受省里30万元补贴,时又要人带信给我再去计财处对我说明了情况

这一消息对我犹如晴天霹雳,我得知李书记、徐市长正在华东饭店开省委扩大会,立即前去汇报,李书记听后十分激动地说:“为什么大锅饭别人吃得,我吃不得!”

同年11月,又一次省委扩大会在中山东路307招待所举行,市里接到省里电话,要求再报淮阴工专,起草时市计委主任程璀主张将报告题目定为“关于恢复淮阴工专的报告”,同时又增加一条,市政府决定每年投资300万用于工专建设。

841116日晚,我陪同陈耀、张桦将报告直送307招待所,见到杨泳沂、李绶章、徐燕、徐福基、林敏端等领导人均在场,大家议论了一阵子,杨副省长因事提前离场,市里同志问“下一步谁办”,杨将手中报告一扬说,“就找我”。

198539日工专终于批下来了,淮阴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名终于重回淮阴大地,尽管仍定性为职大性质,但对淮阴人民仍然是一大鼓舞。

接着是85年工专新生开学典礼在军分区礼堂举行,李书记、徐市长率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一把手出席,还邀请了南工副校长陈笃信、省计委社会事业处负责人出席。徐燕市长主旨讲话要求将工专办成我市工科高等教育、科研、信息中心,市政府从当年起当真拨300万建设工专,这就为完全恢复淮阴工专奠定了基础。此后,李书记、徐市长等市领导人仍一如既往关心工专,坚持恢复工专原有性质的努力从未停歇。

866月初的一天,省高教局副局长冒瑞林同志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以他那特有的不动声色的语调,告诉我一个日夜盼望的消息;省里已同意将工专改为统招统配性质,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与市委、市政府具体商讨如何实施的有关事宜。我兴奋不已,立即用电话通知市政府办公室,请他们通知有关领导和部门。由于冒局长住在师专招待所,故而晚间的会商会义就在师专二楼会议室举行。

这是一个节日般的夜晚,还未到开会时间,李绶章、徐燕、王学成、陈耀以及市计委、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均早早来到师专,大家见面时相互道贺,庆贺这来自不易的成果.展望淮阴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有的还在师专假山前留影,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由于是冒瑞林局长代表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的会商会,我们不便多言。市政府由陈耀同志发言。因冒局长事先告诉我,改变性质以后的淮阴工专的省、市招生配额为四六开,即面向淮阴市60%,面向苏北其它市40%。于是,我给陈耀同志出了个点子:“主动提出省市二八开,结果可能是三七开。”最后果然如此。会商集中在淮阴工专的领导体制上。省市双重领导是没有疑问的,但究竟是以省为主,还是以市为主?省里的意见是以市为主,李绶章的意见是以省为主。最后市政府负责人折中了一下:“最好以省为主,如果一定要以市为主,我们也干。”会后,冒局长责成我校整理一个会商纪要让他带回省里,以供讨论行文。“纪要”是祁晓奇同志执笔,我过目后送交冒局长。

七月底,我们从市政府拿到了省政府的批文。这就是我校赖以生存的“苏政复(1986)97号”文。该文规定:撤销淮阴职业大学建制,淮阴工专改为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学生从86级开始列入省统招统配计划,面向苏北各市招生;学校经常费由省按同类高校综合定额核拨,基建费和其它经费由市负责安排。

该文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统招统配性质,从而由省人事局统一归口管理,我们再也用不着为学生的干部指标而烦恼;同时它使我校的招生范围从淮阴一市扩大到苏北各市,为日后扩大至扬州、南通,进而跨人一类专科面向全省招生打下了基础;经常费则与扬州工专、盐城工专一样,由省按综合定额核拨,这就便我校有了“基本口粮”。

该批文的不足之处是两条:一是“以市为主”。虽经我们几年努力,我校的招生、学生分配、教学管理、职改、外事、科研等方面均已纳入省教委管理渠道,但财务拨款渠道仍不能理顺;二是“基建经费和其它经费由市负责安排。”这一条比上一条还要重要,基建费问题在会商中是提到的,而“其它费用”是在办文过程中后加的。这一条使我们除了定额经费之外,基本上不能从省里得到什么别的经费。这就是“八五”期间市政府停止对工专的投资后,我校财务拮据的原因所在。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都是财务问题。 

但是,不论怎么说,苏政复[1986[97号文,使我们走出了职业大学序列,步人了普通高工专的行列。除了财务问题外,使我们理顺了各种渠道,为学校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八三年七月省政府批准成立职业大学,到八六年七月“97”文的下发,整整三年时间。三年中,我校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实地迈出了三大步。

2.为了办好工专,我们在省政府批文下达前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全国重点高校学习、求援,在学校规划、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虚心向老高校请教,现就其重点叙述如下:

其一,拟制专业规划

我们请市里各业务局负责人在二招数次开会,从淮阴主干产业发展,提出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出专业设置设想,同时也考虑避免与南通纺专、盐城工专等校在纺织、硅酸盐等专业重复设置。

徐燕市长作为天津大学校友亲自写信派我去天大学习,受到天大教务长、教务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及几位系主任接待,在听取我的汇报后,建议我们首先设置机械、电气、土木、化工食品与管理五大工科基础类专业,然后便可以进一步派生出更多专业,这就是我校首批著名的机电土化管专业群形成的依据。

其二,向无锡轻院请教

由于淮阴是酒都、米市、食品城,适于发展食品工业,我与陈耀同拜访过无锡轻院,在那里我们聘请食品加工、酿酒及粮食加工专业的教授,作为我们相应专业的导师,并相约派遣青年教师去该校进修学习。

其三,我们学习求助的重点是南京工学院

84年底,南工党委书记刘忠德(后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文化部部长)应李绶章书记、徐燕市长之邀来淮,在一招听取市经委副主任唐震、市协委肖志忠关于淮阴经济情况汇报和我关于筹办淮阴工专设想的汇报,刘忠德同志听完汇报后表态,“我们南工支援淮阴就从支援淮阴工专做起,南工在苏南做出成绩不算我们的本事,做好支援淮阴工专的工作才算我们的本事。”

此后,南工派吴明伟教授为我们做学校整体规划设计,请南工设计院为我们进行建筑单体设计,派机电二专业成套教师来我校授课等,做了大量实际工作,还接受我校教工前去进修学习,毫不夸张地说,南工对我校从无到有建校发展起到全面引领作用。刘忠德同志后来到国家教委工作还亲自接待我听取学校情况汇报,关心学校发展,他是对淮阴工专最为关心贡献最大的部级领导人。

三、关于将工专的外部管理体制由以市为主改为以省为主

1992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学校党委认真学习两个文件,认为这是争取改革领导体制,解决学校发展中困难的机遇,于是向省教委、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学校外部管理体制由以市为主,改为以省为主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学校意见,在确定九五办学目标前提下,争取基建费、设备费及其他经费的投入,由省教委和市政府按82比例分别负担。

1997121日时任省教委主任王湛和淮阴市长签署了《江苏省教委和淮阴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淮阴工专协议书》2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1997]20号文批复同意上述协议书。

从此,学校各级干部管理按省对省属高校的管理办法管理,事业费由省教委按省属高校标准核拨,基建费、设备费和其他经费投入以国家教委标准为基础由省教委与淮阴市政府按82比例共同承担。

学校外部管理体制由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改为以省为主,是恢复淮阴工专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997年之后,学校各项经费明显宽裕,管理更为规范,更为1999年工专联合其他三所专科学校升本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省属就不可能有升本。

我认为王湛同志作为省教委主任的坚定支持是我校实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淮阴工专乃至淮阴人民都要感谢他。

四、参与淮阴工专和其他高校联合升本

人生一辈子能参与一两件重大事件也就很不容易了,没想到我在退休后,遇上了淮阴工专升本这件大好事。

199811月由省教育工委秦书记来校宣布退出领导班子,五年后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约在96-98年间,我经常代表省教委带领评估组对省内专科学校进行专科评估或专业评估,在对常州工业技术学院进行专科评估结束时,常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前来陪评估组吃饭送行,这本是一件“例行公事”,但这位市长陪我们吃饭时,对评估一事只淡淡地说了几句以对评估组表示感谢,而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与常工院领导人议论升本的信息,当时,我校刚刚完成从市管到省管的转变,感觉正佳,恰巧此时,他们关心起升本,引起了我的关切,回校后我向周沐书记作了通报,后来校党委综合了其他情况,也及时加入了升本行列,在这里谨就我应邀参予的一些过程作简单介绍。

国家为审批高校设置事宜,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务院高校设置委员会,简称专家组,就放在国家教委,也由原国家教委负责人领导,成员由国家教委各司局、全国一些省市教委负责人或一些重点高校负责人组成,共40余人,学校新设或升格必须由他们考察评审,投票通过,再由国家教委行文下发。

周沐同志邀我参加升本工作小组可能是因为听说在国家教委任职的清华校友比较多,但是究竟有几位我认识的人我也不大清楚。

事情也巧,仔细一了解,这个专家组组长张孝文,恰恰就是我入学时班上的辅导员,后任清华校长,又调国家教委任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后因生病手术,从一线岗位下来,任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两位副组长之一是清华老书记方惠坚,在校时我们不相识,后来在几次地方校友会上相识了。再一位现职校友就是主管高教的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原是我同届校友,就读自动化系,是名教授钟士模先生的研究生,我与他也已在常州召开的一次专科会议上相识了。

这一情况给我们宣传淮阴工专升格一事提供了方便。

我通过清华同班在校任教的姜不居(现已故),打听到张孝文老师即将代表全国政协到江苏检查工作,于是我们在南京汉中门省政协办公地等到了他,并在南京中心大酒店安排陈从亮市长向他作了一次汇报。

由于张孝文、方惠坚二位老师均住清华园,我们就几次在张老师的家和方老师的办公室(工字厅)找到了他们。

至于找周远清要复杂一点,他是现职领导人,我们曾想通过省教委负责人再找周远清。当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住北京奥林匹克宾馆,我们到该宾馆找到了省教委陈万年主任,周沐同志提出请他给周部长打招呼,我们再去找他,陈主任说:“我作为省教委主任要找部长,首先要报国家教委办公厅,再由办公厅安排时间通知省教委约见。”周沐同志指指我:“老邹是周部长同学。”陈主任说:“同学可以闯”。于是我们就用闯的办法,分别在香山饭店、在国家教委、在清华园周部长的家闯见了周远清,就为什么在淮阴要办工科大学,我们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以及学校名称等问题向他汇报,其中,他问道:“你们是不是"全国示范性专科学校建设单位?’”我们回答:“我们不是,但我们的"机械设备及自动化’专业是国家教委认定的示范性专业”。直至若干年后,他仍记得我们在北京找过他,还记得淮阴工学院有个老同学。

在这个由李慧秋副市长、周沐书记带队的工作小组,我参加了在北京地区及长春、哈尔滨、长沙以及最后跟随专家组至广州等待决定性投票信息的过程。

在完成北方宣传工作,得知我校以全票通过后,并又去了一趟北京就学校定名见过周远清和计划司司长之后,全组人员在天津一家狗不理包子店吃了一顿晚饭,大家开怀畅饮,纵情欢呼,为即将在淮阴诞生一所工科大学而祝福。(邹继生)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