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丁鸿慈诗歌---洪泽第二故乡行

洪 泽 第 二 故 乡 行

丁鸿慈

【序】

今天,二○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

我们——百名南京知青,

披着秋阳,驱车百里,从石城来到洪泽湖旁,

相会在第二故乡。

洪泽湖水浪打浪,白马湖放声歌唱。

欢迎你啊,游子归故乡!

四十几年前,我们先后离开了你,

如今,我们重新聚集在伱的身旁。

洪泽湖百里长堤,五道减水坝,一百零八弯,

见证了我们成长道路的不平常;

滔滔浔河水,日以继夜,向东流淌,

昭示了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

六七十年,我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紧密相连。

时代的浪涛,把我们推到浪尖,埋到波谷,

我们在动荡中成长。

我们靠着坚定的信念,行进在人生的路上。

如今的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

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父母,

无愧于第二故乡!

【下乡篇】

忘不了,那一九六八年秋末冬初的朝阳。

我们在浓雾中,告别母校,告别父母,告别扬子江。

踏上了一条艰辛的人生之路。

下关的轮渡,把我们从江南渡到江北;

浦口的长途汽车,把我们从都市送到他乡;

乡亲们的木船、扁担,把我们接到穷乡僻壤。

从那天起,我们告别城市,成了一名插队知青。

在我们人生的履历表上,将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忘不了,那下乡后的第一顿晚餐:

队长家的汤圆下卦面,

会计家的咸肉青菜饭,

房东家的青菜豆腐汤。

忘不了,那下乡后的第一个夜晚:

我们住房东家的堂屋,我们住车棚,我们住公房。

没有板床,我们睡地铺。

床上铺稻草,温暖和清香,把我们送入甜蜜的梦乡。

没有煤炉,我们烧土灶。

吹火时,差点潦光了我们的眉毛,柴火映红了我们青春的脸膛。

没有电灯,我们点油灯。

漫漫长夜,熏黑了鼻孔,默默无语,我们凝视着对方。

没有自来水,我们用河水。

小河静静地流,你可曾流进扬子江?

【安家篇】

忘不了,那二百三十元的安家费——我们全部的家当。

这是我们走向自立的过渡基金。

也是国家拨给我们扎根农村的“嫁妆”。

建知青房,靠它;

买供应粮,靠它;

买劳动工具,靠它;

医疗保障,靠它。

二百三十元用完,我们的处境和农民没有两样。

我们一样要缴公粮、卖余粮。

自给自足是我们生活的方向。

自己烧饭,自己吃;

自己种菜,自己尝;

自己洗衣,自己穿。

“焖白米饭,熬青菜汤”。

这幅对联,既是我们清贫生活的写照,

也是在讴歌我们身处逆境时的坚强。

【劳动篇】

忘不了,那战天斗地的火热景象。

春耕生产,我们身背套绳在水田里拉犁;

四夏大忙,我们披星戴月,割麦、插秧;

秋收秋种,我们“一个急匆匆,两个黒洞洞”,

收稻、脱粒、播种;

寒冬腊月,我们撑船下湖,罱泥、挖苲,不畏严霜;

丰收时节,我们扛着笆斗,登上山一样的粮倉;

冬闲时节,我们住工棚,甩大锹,挑重担,奋战在水利工地上。

我们学会了挑担,我们学会了耕田;

我们学会了割麦,我们学会了插秧;

我们学会了推磨,我们学会了撑船;

我们学会了积肥,我们学会了扬场。

总之,我们学到了在农村生存的本领,

也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思想篇】

忘不了,那弥漫在插队岁月里的苦闷、徬徨。

隨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从少年变成了青年;

由于时光的流淌,我们由小青年向大龄青年倘徉。

事业、前途、婚姻、家庭,“座标” 究竞在哪里?

招生、招工、参军、转干,福音何时能够造访?

我们期待,我们迷茫;

我们呐喊,我们失望!

十年的磨练,我们的意志变得刚强。

十年的等待,我们终于盼来了胜利的曙光。

【立业篇】

忘不了,我们为建设第二故乡倾注的心血,

多少年后还被乡亲们颂扬。

我们播种文明,我们为农村带去了时代的气息、科技的成果。

农民的卫生习惯,因我们而改变;

农村的生活习俗,因我们而进步;

农作物的品种,因我们而改良;

农村的文艺活动,因我们而活跃;

农村的基础教育,因我们的加盟而普及;

农村的合作医疗,因我们的加盟而兴旺。

我们已与农村融为一体,

我们已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已锻铸成新时代的农民。

我们已把洪泽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返城篇】

忘不了,那七十年代的中后期,

我们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们这些石城的游子,在高楼之间迷茫。

城市是我们的归属地,尽管有隔膜,

但我们今后将与她长相守望。

我们又一次面临人生的转轨,

从建设新农村到建设现代都市;

从封闭的思维到开放的思想。

我们努力,赶上了时代的快车。

各行各业都有我们知青的面庞。

在工厂里,我们学技术、学管理,

很快就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

在大学里,我们为了找回丟失的青春年华,

埋头苦读,成了学弟学妹们的榜样。

八十年代,我们风华正茂,意气昂扬;

九十年代,我们精英辈出,成了四化建设的栋梁。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有人下岗,但我们选择自主创业,自立自强;

新世纪,我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感到无比荣光!

近十年,我们虽陆续退出各自的职场,

但为之奋斗过的事业,时刻没忘。

我们年纪渐长,疾病来袭,但我们靠顽强的意志,追求健康。

因为,我们曾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一颗强健的心脏。

二十一世纪再回首,

我们既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母亲河——扬子江。

【感恩篇】

忘不了,那离开故乡的四十几个年头。

岁月无情,我们两鬓染霜。

第二故乡的倩影,经常在我们面前飘荡。

那里曾是让我们青春发光发热的地方。

洪泽湖大堤,是我们思想上的海防;

白马湖水把我们的心灵涤荡;

浔河的浪涛推拥着我们,永不停航;

老淮宝的革命传统,让我们代代相传。

我们感恩,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是我们的恩人。

是你们关心我们的生活,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让我们健康成长。

是你们手把手教会了我们农活,

让我们靠自己的双手,自立自强;

是你们关心我们的前途,

让我们担任农村“八大员”,发挥我们的特长。

【思乡篇】

忘不了,那让我们唱响青春之歌的地方。

在洪泽,我们播种友谊,

在南京,我们收获爱情;

在农村,我们播种爱情,

在城市,我们收获家庭。

我们思念,第二故乡成了我们夜梦的主场。

我们梦见过洪泽湖的白帆,

我们梦见过白马湖的渔火,

我们梦见过黄集的街道,

我们梦见过岔河石桥的落阳。

梦中,我们经常回归那田野、茅屋、小河、麦场。

如今,我们真的回来啦!

梦想变成了现实!

我们又回到曾经托付青春的地方。

我们感慨,我们激动,

我们终于了却了一桩多年的愿望!

同学们,乡亲们:

十年后,我们再聚首,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二○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修订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