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贫困到富顺的一个教师家庭 ——撑持而感恩奋进的四十年

1972,李沟中学教师郝宇铭时年36岁,像50岁的人

我1936年出生,见过美国鬼子、日本鬼子横行霸道,度过饥饿、文革的荒唐坎坷,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苟且偷生。然而,到了1978年,应该说是小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我43岁了,根本就没有想过能再过40年,过到2018年,83岁啦!而今,成为现实了,而且整个家庭很幸福,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啊!

改革开放前的贫困尴尬

1962年,我的老父亲下放农村,我的妻子也被下放农村,我抓紧到生产队挑麦把,挑粪,养猪,摸爬滚打,为的多苦几个工分,减少超支,多苦口粮,三个儿子,七口人,靠3、40块工资,难以维持生活,早就有轻生念头,丢下一家老小,又怎么办啦?

1978年夏天,老父亲不幸离世,不幸啊!大儿子18岁,少温饱,个头小,不能参加农业劳动,不准许跟舅舅学木匠,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二儿子、三儿子高中、初中毕业,又面临升学就业困难,一家5口人住10几平方小草房。当时形势,三个儿子(18岁、15岁、13岁),在农村要三宅子房地基,盖三宅子房子,娶三房媳妇,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得抬不起头来,穷和病总是相连的,妻子连年生病,眼前吃饭总是,入不敷出,寅支卯粮。

成分不好,连第三代也不准当兵,不久,1980年吧,唯成份论,略微放宽,二儿子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名义去当兵了,两年后,三儿子也去当兵了,也允许大儿子去淮安打工了,首先缓解吃饭穿衣问题。1979年春天,《人民日报》宣布四类分子基本摘帽子,父亲一生经商,忠厚老实,受冤屈戴上地主帽子的啊,我到老父亲骨灰纪念地,烧纸祷告:皇恩浩荡,摘帽子了,连人民日报都烧上西天,告慰在天之灵。

我1953年,17岁,成为小学教师,边远穷乡僻壤,担任过单班小学校长,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学校,当时的顺口溜是:校长兼教工,上课带打钟。尿尿带屙屎,烧火带剥葱。1970年,为普及初中教育,文化大革命,缺少大学生,没有初中教师,我每年教学成绩好,调入中心小学校任戴帽子中学语文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1978年,看我教学成绩好,调入县属完中初中部试教,不行,再回到小学,天天来听课,考察,终于留下了,44年讲台生涯中,10年教育行政工作,小学教师,共教了26年中学。

1996年退休,至今又22年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三爱”守一生,退休仍从教。我体会的“三爱”是“爱教师、爱学生、爱钻研”。

爱教师,解放初期,师范、卫校任选,孩子天真活泼,我选定了讲台。困难时期,许多教师改行,进粮管所、供销社,我稳守讲台。文革时,77天检查,连续批斗,姐夫叫我自动离职,我坚住校园。身患重病,医劝转行,我不下讲台。从教一生,学习一生,无怨无悔。

爱学生。我是三个孩子的爸爸,我总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下雨下雪,冬天冰水路化冻,学生何永庆、郝名前等人,迟到了,我从来不让罚站在教室门口,安慰,坐下。学生郝名辉突然剧烈肚痛,我几里路背着他送回家及时治疗。学生郝立达家贫会小偷,被打不敢回家,我帮助找回来,带到我家吃早饭,等等,如今这些孩子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当年的家访是教师爱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开学初,期中考试后,每个学生家必访问一次。2014年回故乡,街上,一人拉住我,鞠躬:“老师,您认识我吗?”细一看,我惊叫,“认识!”“我,什么名字?”“衡金华。”“家在哪里?”“衡舍村三队。”“哎呀,我是1973届初二班的啊!”激动,相抱。我觉得,今天的老师,仅仅靠手机联系家长是很不够的,应该到门访问交流。

改革开放后的成长幸福

爱钻研,我的学历不高,1948年,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初一学生,师范速成班,函授班,从小学教到初中,靠的是父亲在我读小学时,每天下午,亲自教我读了几十篇古文,加上自学大专课程等等,需要教什么,就学什么,教学成绩每年领先。每年,又得不到“先进教师”,校长协商:为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让给他们先进,我甘作人梯。至今深深觉得,对作文教学是做过一番探讨的。首先引导学生多读书,我会背诵的古文,如《桃花源记》等和学生当堂背诵,我不会背诵的,如《黄生借书说》等,我备课时就背熟,再当堂背诵。课本上不要求背诵的短篇古文,我也引导背诵,课文附录后面的古诗词,我也要求背诵,现代文中,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等文章的精彩片段,我也要求背诵。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其次是,让学生大胆地说,从说话到“写话”,从口头作文到“笔头作文”。第三是下水作文,自己写文章,再指导学写类似文章。第四重在联系实际评讲,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并有后续小作。第五,每次作文后,选两篇佳作抄写在专门的《优秀作文选》上,挂在班级墙上的“图书角”里,让学生课后自由传阅,相互交流。同学们写的佳作,比课本上的范文还好,因为经过自己思考、习作、比较、取经,其体会更为深刻,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好多本《优秀作文选》被人家借读,散失很多,还有一本1983年的《优秀作文选》至今仍在案头,读来感慨良多。上世纪七十年代,多篇学生作文就刊登上了陕西的《中学生作文报》上,几次获奖。我常常教两个班初三,我曾经连续五年教初三毕业班,无怨无悔。多年来,前学生初中毕业30年、40年的联谊会上,许多学生对当年上讲台就自读课文讲课的场景,被“逼”背书的场景,当众介绍写作文体会的场景,等等,也是感慨良多啊!前学生们,北大、清华,书记、局长,总经理、董事长,工农商学兵,各有千秋,请我去赴会的,来淮安看望我的,我无比欣慰,但我觉得,更应该感谢的,是感恩新时代!

2018春节,上海聚会,17口人,4个重孙,四代同堂全家福

政策活络,奋力拼搏,1986年,在老家街边,建成了三间小楼,都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我四处旅游,去过上海、浙江、福建、安徽和北京、广州、西安、兰州、济南、香港以及澳大利亚等处,走一路,写一路诗词,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改革开放。我今天的退休生活费是1978年时工资的100倍啊!如今,大儿子在淮安一家7口人,唯有大孙媳妇继承教师事业,二儿子在上海一家5口人,上海孙子、孙媳妇都是英国研究生,已在上海工作10多年,三儿子在宝应一家4口人,家家有房子,有车子,美满幸福。伟大的党啊!2018年春节,全家17口人,上海聚会3天,4个重孙辈,四代同堂,我激动得一次又一次流下了泪水。1978年,做大梦也梦不到的,今天得到了,这种幸福生活啊!

1996年,退休后,随大儿子生活,落户淮安养老。22年来,我仍然从教,被聘为社区关工委副主任、淮阴师范学院关工委辅导员等多项社会职务,平时关怀辅导,假期给学生讲课,前年,还成为区关工委先进工作者。运用电脑、为报社撰文写稿,为政府建言献策,作出奉献,先后被淮安市政协聘为特邀文史委员,担任会刊《淮安历史与文化》及文史书籍的编辑,被聘为清河区区志办编辑,老年俱乐部宣传部长,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文章、事迹多次登报,多次获奖。我的拙作曾经刊登上了《炎黄文化》《钟山风雨》《大江南北》(上海市文史委会刊)《百年潮》(国家党史办会刊),江苏、西安、宝应、淮安电视台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等等。在陕西、山东等地参加多次诗词研讨会议。2006年,我提出建议,淮安市建设“淮安·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我参与网上辩论,惊动“焦点访谈”节目组来淮,最后,2011年,经国家测绘局批准、建成。1983年,曾经应邀去北京联系,帮助家乡办成,今天的产值许多亿的省著名大型化工企业。2008年前,和台湾郝柏村多次握手,敬酒,台湾郝龙斌寄给我多份贺年片,共同完成续修百年家谱的宿愿。《淮安日报》刊文鼓励我,题目是《“金点子专业户”郝宇铭》《一个追求时尚的文化老人》等等。2014年,79岁,又得圆梦,成为中共党员,1958年,我曾经填写过《入党申请书》,开始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了,陈耀芝公社党委书记说,停一下再说!谁知道,这一停,半个世纪啊,终于如愿以偿了!从40年前的“贫困”到40年后的今天的“富顺”,万语千言,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我只有感恩,只有回报。

衷心感谢伟大的共产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我决心,争取活到90岁,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真的,从心底里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新时代。(郝宇铭)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