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忠 图、文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三好批示,以及市委、市府的具体部署,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点研究大运河文化史的视角,全面审视了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先后担任里运河、中运河(即淮阴区境内向西北的运河,历史上又称徐州运河)同知(即与知府同级的专职“河长”)的外祖父万青选的政绩,深感他是古今大运河历史上淮安段的靓丽一页!而我们在挖掘、学习、研究、宣传、弘扬方面,仅在清江浦记忆馆中有简略的介绍。为此,特发此文,以飨当代和未来的读者。
两处记载里运河边的万公祠
对于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的史料研究,由于府志、县志记载较全,本应早有研究成果公之于众。然而有些人没有掌握全面史料,有的甚至没看一手史料,转抄不准确的非亲历亲见亲闻的非“三亲”和地方志书史料,凭着想象像胡编万青选临终前替刚出生的周恩来算命的故事,宣扬伪科学的迷信观。还有人编造万青选用咀尝尝水的味道知晓运河水情的故事,更是不符合史实。因为凡是生活在运河边的人都懂得上游来水混浊、流速快,并且漂浮物多,这就说明上游洪水泛滥,下游必须提前防范。相反,对于万青选在担任清江浦以南的里运河和淮阴闸以北的中运河两处运河同知(类似如今的地市级河长),以及他先后三任清河知县受民称赞的治水管水和在治所清江浦的政绩、军功却没有准确宣传,以致很少为人所知。真实史料记载万青选是在周恩来出生第二天病逝的,享年80岁左右。地方志书上有两处记载他逝世后十余年,清江绅民为他建万公祠,以表示敬仰和纪念。
第一处是《民国续纂清河县志》《万青选》记载:他“终里运河同知,卒后十余年,邑人牒请大府醵赀建祠祀之。”
第二处是《淮阴风土记》《东门篇》记:“山西会馆侧,有万公祠,祠知县万青选。”历经反复查证, 遗址在清江浦区境内大闸口东南的原轮船站旁。为此呼吁大运河文化的文史学者们发文发声、共同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复建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的万公祠!同时要向万氏后代及社会人士抢救性地征集其墨宝等文物,陈列展出,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长廊的一处直接传承弘扬河清秀美传统的景点。
万家两代人在淮安为官
万氏在淮为官较早,与淮安的关系可上溯到周恩来的曾外祖父。据《光绪淮安府志》179、194页记载,周恩来的曾外祖父万承纪在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就做过山阳县(民国时期改为淮安县)知县;清道光四年、五年(公元1824、1825年)做外南同知、署理(即代理)淮安知府,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据《中国艺术家人名大辞典》1209页记载,万承纪擅长金石、绘画,是一位艺是金石、绘画的艺术家。
周恩来的外祖父谱名启甸、官名青选、字泉甫,号少云,又号随庵。祖籍江西南昌,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出生。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五代皇帝,卒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二日(公元1898年3月4日),也就是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活到80岁。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版的《周恩来传(一)》第2页说:万青选“在同属淮安府清河县(一九一三年改为淮阴县)做了九年知县,就定居清河。”而史实是万青选在淮安、清河(今淮阴、清河、清浦三区)、安东(今涟水)和盐城等地先后做官达30余年,不但很有政绩,而且有军功。《光绪淮安府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和《民国续纂清河县志》等地方志书记载得很清楚。先说他的主要任职: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七月起任清河县知县,在任不到一年即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卸任;同治二年(公元1863)改任盐城县知县,至同治四年(公元1865)卸任;同治十年(公元1871)他再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两年多,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卸任;光绪二年(公元1876)他改任安东县知县,任期只有半年多;同年八月,他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达四年多。万青选三次任清河县知县时间加起来长达十年之久。这是因为清代官制规定一人不能在一县连任知县。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二月,万青选升任淮安府同知,官阶升至正五品,是分管水利的“里河同知”,驻节清江浦(今清江浦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他曾在淮安府里河同知任上代理一段时间的淮安知府。那年他在为宿迁的黄铭庆捐田一事作《向善堂捐田碑记)的文末就注有“光绪十八年署淮安知府南昌万青选撰文” 的字样。他于公元1894年到1897年又改任徐州府运河(即中运河)同知。据研究人员在江苏省吴江、震泽、江浦三县县志上还发现万青选曾在三县任知县。
从公元1861年万青选任清河县知县,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前后有36年。他在清江浦的西北、里运河北岸的十里长街置了家产,有房屋99间,占了一条街。
万青选在清河县治所清江浦的军功与政绩
据民国10年(公元1921年)《续纂清河县志》卷九所载的《万青选》传,他在清河知县任上,有两次军事功绩,五项政绩,一世美名。多数文章和书的作者,对他这方面的政绩有所忽略,现据史料分述如下:
1、两大军功:
清代县官是一县的总管,其中包括清剿匪盗保平安,抗击外敌入侵的守土之职。“以和洽舆情为本”的万青选,在清河知县任上,先后两次为保一方平安而立了军功。
一次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初五,由农民起义演变为乱匪的“李成东窜马步悍贼来犯”,进攻清江浦,知县万青选和参将王靖在河北岸设防抵抗,“上圩开大炮,毙贼无算,清江获全辛,未再至一。”也就是说全部打退了犯匪,再也没有一个来侵扰,保卫了清江浦的安宁。
还有一次是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万青选第三次任清河知县期间,为保卫清江平安,他“首议筑运河两岸土圩,周回二十余里”。这一年十二月安徽来的匪寇,渡过盐河,攻陷王营。万青选“亲督壮勇,檄五里庄乡练夹击,阵擒匪首任平六人,余匪溃遁”。又一次保卫了清河县城的平安。由此得到启发,万青选又“檄劝乡耆,遍筑圩砦”,在清河乡间筑土圩数十处,使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
2、五项政绩:
据查清河的县志史上,出任三次知县达十年之久的惟有万青选一人。据《光绪淮安府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民国续纂清河县志》记载,万青选除军功以外,还有以下政绩:
(1)“钩稽疑狱”
传记开头就记万青选“为治不尚覆(核)察,以和洽舆情为本,而钩稽疑狱必详审,再四核实乃也。”这就是说他一改封建衙门之风,审理案件认真仔细核查,以和谐融洽及舆论实情为根本,对疑难的狱中犯人的案件进行稽查,务必做到详细审查,再三再四核实后才判决。这在封建社会的县官中,实属难能可贵。
(2)“劝导棉桑”
针对清河县农民单纯种植粮食的耕作制度,万青选一改封建官僚之风,以他曾在苏南吴江、震泽任知县的见闻,再以知县的身份“意与民休息,劝导棉桑,雇江南工师,教民机织”。这在130多年前封建农耕社会里,又是淮北这样贫穷落后的封建县官,竟然想到在社会比较安宁的情况下,出主意,想办法,苏北学江南,使民休养生息,劝导只种粮食的农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棉花和桑树,从先进的江南雇请技术工人师傅,教农民种棉纺纱、养蚕缫丝、织布织绸,走多种经营和学工、兴工的新路。据两淮老年人所说,当时从山阳县(即淮安区)的河下镇到清河县(即淮阴区)码头镇“户户皆闻织机声”。这种早期自发的引导农业改革单一种粮的耕作制度推行种棉桑、兴纺织业的创举,是何等的超前和创新精神啊!当今的两淮领导干部应该学习、传承、弘扬万青选的革除保守思想的创新精神早日实现“崛起江淮”梦的奋斗目标,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嘱咐的“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
(3)“复浚文渠”
“复浚”就是疏浚。据志书记载,原清江浦市区内有一条明代开挖的文渠,是市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万青选任清河知县时,文渠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水流不畅,水质又黑又臭。他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具文呈报驻节淮安府的漕运总督文彬,提出疏浚文渠的请求,并得到批准。他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民夫,疏浚了文渠,使原来污染浑浊的渠水变成清洁的饮用水。喝着清澈甘甜渠水的两岸民众,饮水不忘主持修渠的“父母官”,无不交口赞誉知县万青选的修渠功德。
(4)“修学宫礼器”
按照知县首要的“教化百姓”职能,在军事上保一方安宁和生产上“劝导棉桑”的前提下,万青选十分重视维修学宫礼器,宣扬孔孟之礼和传承儒家文化,教化民众崇文尚礼。
(5)“设厂赈粥”
据《万青选传》所载,清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清河县境内遭遇特大旱灾和蝗灾,秋禾焦枯,颗粒无收,灾民“道瑾相望”,万青选体察民情,特“请于漕督文彬,设厂赈粥,全活十余万人。”也就是挽救了十多万人的生命。
3、一世美名:
《万青选传》和《淮阴风土记·东土圩门》篇所记载的“山西会馆侧有万公祠”,就是在万青选逝世十余年后,乡人为传扬军功和政绩显赫的知县万青选一世美名的重要佐证!
周恩来对外公万青选的了解与认识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中说:我的“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我的外祖母是淮阴乡下农村妇女。因此,我的血液里还有农民的成份。”
1982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在西花厅的家庭会议上讲家史的周秉德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外祖父姓万。江西人张勋的参谋长与我外祖父是一家人。我的外祖父万青选在淮阴(清河)县做知事及淮安知府30年,没有出过错,没有被裁下来。一般人都称赞他。”由此可见,万青选的官德与政绩,对周恩来是有一定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