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论周恩来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内容提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周恩来不仅作出了伟大的实践贡献,而且作出了伟大的理论贡献。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的时候,研究周恩来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肯定周恩来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对周恩来最好的纪念。.

  〔关 键 词〕周恩来 理论贡献

  2008年2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大量心血。在长期实践中,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总结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进行理论思考,深刻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

  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的时候,研究周恩来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肯定周恩来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对周恩来最好的纪念。.

  一、周恩来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的内涵。

  周恩来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内涵十分丰富,是多方面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

  (一)、周恩来在哲学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周恩来对哲学方面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树主要表现在: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注重实际,勇于实践,是周恩来哲学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认为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特别是在经济工作方面,必须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1958年“大跃进”期间,他对当时社会上兴起的追求“高指标”和“浮夸风”提出批评,而将“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2](350)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衡量标准。2.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观点。周恩来认为,调查研究要存真,不要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举,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重大决策之前或工作之中都要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调查研究;他要求参加调查的同志不能以占有材料为满足,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对事情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然后再做结论。同时,他还提出“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真正联系群众”。并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发扬民主作风,博采众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基本原则。[2](314)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周恩来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思想方法,注意事物矛盾双方的联系和转化,他认为有否定,有肯定,这就是辩证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他一贯主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如何对待外国文化,他主张“以我为主”,“中外溶合”。他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外国的文化只能供我们参考,做我们的借鉴,不能代替我们的文化,学习外国文化要经过消化,批判地吸收,而不是照单全收。4.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周恩来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是直线式或平面式的,而是一个立体式的发展过程。他说:“在思维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自己肯定了的东西,后来自己又否定了。这样看对了,那样看又不对了,几个侧面看完全了,才掌握了全面。原来没有认识到的,后来认识到了,以后又有了更加新的认识。这样,一个人的思想才能发展。”[2](389-390)因此,只有把认识过程的纵的延伸和横竖的扩展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接近客观事物发展的原貌。也只有遵循这样的思想路线,我们的思维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反映。

  (二)、周恩来在经济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十分重视发展新中国的经济,把经济建设作为立国之本。其经济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1.经济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周恩来就告诫全国人民,要参加各种建设工作,而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只要我们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生产恢复起来,发展起来,我们就有把握建设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坚持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政府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指出经济建设是决定国家面貌、民族命运和社会主义前途的中心任务。2.以农业为基础,农轻重协调发展。建国后,周恩来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农业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2](10)1962年,周恩来又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明确提出应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他认为,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求在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3.既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建国初期,周恩来就明确指出,国家建设应以国内力量为主,即自力更生为主。1963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经济建设十六字方针。当然,周恩来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并非盲目排外,闭关锁国,而是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他认为,古今中外都有好东西,就是日本、英国和美国,他们也有长处。除了他们的国家制度我们不学以外,资本主义生产上好的技术,好的管理方法,我们也可以学。他也认为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这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

  ( 三)、周恩来在军事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思想:1创.建人民军队的理论。周恩来认为,其一,军队不是阶级,是一种工具;革命军队是人民的工具。其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其宗旨是要为被压迫人民利益冲锋陷阵,解除人民痛苦,谋求人民幸福。其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之外,还肩负着三项任务,即发动群众斗争,实现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如不能完成这三大任务,则与普通军队无异。其四,革命军队要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其五,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夺取军事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2.革命战争要以人民为靠山,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周恩来认为,其一,军队是为人民打仗的,但单靠军队,力量太小,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援,军队是不堪负此重任的。因此,中国革命战争不能靠外援,只能依靠中国人民。其二,开展人民战争,根据地至关重要,离开了根据地作为依托,就难以充分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革命战争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其三,兵民是战争的胜利之本,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在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政治动员的基础上,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战争,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3.实行积极的防御战略,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为了巩固和加强我国的国防和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国防现代化的思想:一是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保证我国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条件。周恩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和我国的国际战略,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思想。二是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增强国防力量。周恩来认为,为了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必须发展尖端军事武器和核武器,把人民解放军装备起来。三是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应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充分依靠人民和各个方面的力量,实行全民国防的路线。

  (四)、周恩来在党建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对党的建设有过许多重要论述,他的党建思想主要包括:1.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周恩来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指导作用,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重要性,提出要端正党的政治路线,保证其贯彻执行,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党内生活的正常化。周恩来认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讲民主不能离开集中,讲集中不能离开民主。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区别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言行与有利于党的团结的言行,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纪和法律面前做到人人平等。同时,他还提出必须正确处理领袖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反对个人崇拜,使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3.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周恩来认为,党内斗争应着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主张批评人要与人为善,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强加于人,既要坚持必要的严肃的思想斗争,又不能脱离团结这个前提。4.努力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新经验,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1,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2,执政党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工作;3,执政党必须坚持组织领导、集体领导;4,执政党必须转变领导方式,不能包揽一切;5,执政党必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执政党的成员必须经受住执政和和平环境的考验7,执政党的成员必须接受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6〕(235--243)

  (五)、周恩来在外交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者和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以异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运筹帷幄,为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其外交思想主要包括:1.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了两个总体目标:一是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二是独立自主地参与国际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民族独立、政治自立和经济自立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根基,是他制定外交政策和处理一切外交事物的前提。2.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新中国建立之初,周恩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印、中缅率先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3,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中日、中美建交,典型地说明这一策略的正确。

  (六)、周恩来在执政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周恩来是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从新中国建立起,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在国家政权建设的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理论观点:1.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新中国建立之初,周恩来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新任务,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两个方面,对人民的民主需要继续扩大,而对反动派的专政则需要继续加强。”[2](40)因此,我们的民主应该更加扩大,而不应该缩小。周恩来的这些论述,较早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客观规律。2.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周恩来认为,“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2](418)因此,我们只有反对官僚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3.改革国家政治体制。周恩来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加强国家的政权建设,完善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首先,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方针,进一步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权,改进国家的行政体制,以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其次,完善多党合作制。加强党与非党的合作,正确处理党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与监督作用。

  执政为民,是周恩来首要的执政思想。周恩来执政为民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3,坚持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4,坚持平等待人。

  怎样执政?是夺取全国政权后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极其重大而又极其严肃的考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为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艰难的探索,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怎样执政”的问题:1,执政,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2,执政,必须勤政;3,执政,必须廉政;4,执政,必须民主。正确处理执政与专政的关系,坚持共产党执政与人民民主专政的统一;正确处理执政与行政的关系,坚持党的执政与政府行政的统一;正确处理执政和参政的关系,坚持共产党执政和民主党派参政的统一;正确处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坚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统一。〔7〕(293)5,执政,必须转变党的领导方式。

  (七)、周恩来在统一战线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周恩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思想:1.周恩来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关键。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是要用力量来争的。在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决策纲领,要有正确的领导方法同广大同盟者合作,同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合作。同时,他强调在统一战线中,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别的阶级的影响,是去联合人家,而不是与人家同化。2.他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设想,为“一国两制”的构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周恩来在领导和发展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对实现包括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和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内的祖国统一早就有所考虑。1956年1月,他就提出了“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的号召,并表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关于香港问题,周恩来认为,香港要完全按照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对我们是有利的。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可以看出,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和收回香港的思想,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八)、周恩来在科技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周恩来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他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思想:1.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其他建设事业的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定着人民生活水平能否不断提高,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2.科学技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要和生产相结合。3,科学研究必须贯彻协作的原则。4,发展科学技术要打破常规,瞄准尖端,重点突破,迎头赶上。5,发展科技必须加强科学技术队伍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从组织机构上保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6,对世界先进科技要坚持学习和独创相结合,要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既要反对一概否定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成果的错误倾向,也要反对依赖外援、缺乏民族自信心的错误思想,提倡学习和独创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7,科学研究要做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8,科学研究要做好科学规划。〔8〕(145—148)

  (九)、周恩来在教育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周恩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教育方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科学的主张:1.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1958年,周恩来在解释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时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5〕(82)2.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周恩来在阐述德、智、体三者的关系时指出,在德育方面,要树立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集体观点,并强调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智育方面,要把学习的基本工具掌握好,学好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体育方面,要把锻炼身体和锻炼革命意志结合起来。他认为,德、智、体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而不是相互对立或不相关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保证教育质量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周恩来指出,要做好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正确地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必须根据“掌握重点、照顾其他”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方针,对教育进行全面的规划,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同时,周恩来还强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任何忽视教学的作法都是错误的。此外,教师还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4.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周恩来对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首先,改革旧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根本不同,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其次,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在新中国的教育制度中,除了传统的全日制普通教育外,还应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再次,改革教学内容。他认为,教学改革应着重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首先解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问题。第四,改革教学方法。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周恩来在文艺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周恩来在主管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文艺观点:1.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反映。在文艺源泉问题上,周恩来主张要以人民大众的生活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泉,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人民生活中汲取政治营养和创作素材。他认为文艺家必须深入新生活,熟悉新生活。深入生活就必须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料,才有可能进入文艺创作和加工的过程。2.艺术形象是文艺的本质特征。周恩来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但不能用政治替代文艺。他认为戏与非戏的区别,不在于它有没有教育作用,而在于它如何通过艺术产生教育作用。同时,他主张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努力反映出创造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多塑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和富有鲜明个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3.文艺创作要有独创精神。周恩来主张文艺创作要有独创精神,要充分发挥创作中的个性。同时,他认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决不能走西方现代派文艺的道路,对于西方现代派文艺,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4.文艺的功能与文艺的批评理论。周恩来认为,文艺总要对生活有所调剂的,文艺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一种情感艺术,它对人的精神和情感能够起到一种调节、排解和安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在文艺批评问题上,周恩来把阶级观点、群众观点、民族观点、现代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政治标准,并强调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十一)、周恩来在农业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

  农业问题是新中国建设中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周恩来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认为:1,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2,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事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3,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重要来源;4,许多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是农村,只有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他们对工业品的需要,才能促进工业的发展;5,中国土地辽阔,工业发展要看农业能够为工业提供多大的运输力;6,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巩固国家财政的基础;7,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搞活流通的基础;8,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正因为农业如此重要,周恩来在1949年、1954年以及在1960年后多次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中国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周恩来认为:1,农业所有制和经营方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觉悟程度来决定;2,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3,发展多种农业经济,走内涵式农业扩大再生产和集约经营的农业发展道路。〔9〕

  二、周恩来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的特色。

  周恩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树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周恩来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的实践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周恩来思想的实践特色,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可以看出,无论是他的政治、经济思想,还是他的外交、军事、统一战线思想,或是他的文化、教育、科技思想,还是他的党的建设思想,都终贯穿着他的哲学思想,即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周恩来的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具有指导实践的适用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如周恩来的科技思想,就是从新中国建立后科技的落后、科技人才的缺乏、科技机构的残缺而社会主义建设又急需科技支撑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在周恩来科技思想指导下,1,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确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和指导方针,制定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了门类齐全、资源配置比较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和科学技术管理机构、管理体制。2,通过改造原有的科技知识分子和大力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造就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尖端科技研究的人才队伍,还形成了群众性的广泛的技术革新热潮和散布在各个部门的技术革新标兵队伍。3,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教育基础,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设置各种院校和专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的又红又专的各类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干部,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和科技知识普及活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气氛,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4,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银河计算机、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高精度照相机、能精确授时的氨分子钟、一万二千五百顿的自由锻造水压机、二十万千瓦双冷发电机,还有各种新型材料、电子元器件、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等。中国自己有能力设计建造大型钢铁基地、大型水电站、万吨远洋轮、重型机械制造厂。在农业方面则完成了全国耕地土壤普查、改良土壤和各种合理施肥试验、防虫害试验、改良品种和增产试验、治沙治碱试验。在水利方面,制定了对黄河、长江、淮河的治理规划。在卫生防疫方面,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卫生防疫体系,消灭了许多长期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如血吸虫、天花等。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如数论、计算科学、物理、化学、射电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周恩来思想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的民族特色。

  周恩来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十分扎实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他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份,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就在周恩来思想中渗透贯穿。周恩来从小就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的思想中充溢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因子,“和”就是最主要的文化基因。周恩来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自己“天生具有调和性”。这话可以说是最好的注脚。在他一生的思想和实践中,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和”。在统一战线中,他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对外交往中,他坚持和平共处,开拓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他与人相处,柔和谦和;他在委曲面前,相忍为党;他处理事情,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当然,周恩来的“和”,不是不要斗争,不是不讲原则。他是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的统一。周恩来的“和”,就是在承认事物本来矛盾和必要斗争的前提下在诸多因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和不排异,和不苟同,和不畏恶。周恩来的“和”,并不意味着怯懦和无原则的退让、妥协。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又有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思想。

  又如,周恩来的思想中,始终渗透着中华民族“民本”思想。西周初年,民本思想萌生,提出“敬德保民”;春秋时期,“恤民为德”成为较普遍的思潮,儒家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思想的灵魂。无论是他的政治、经济思想,还是他的外交、军事、统一战线思想,或是他的文化、教育、科技思想,还是他的党的建设思想,始终贯穿着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如在经济思想上,他多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反对急躁冒进,反对浮夸虚假,主张要正确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强调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为生产而生产;如在政治思想上,周恩来一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坚持民主政治,强调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强调领导干部要平等待人,要做人民的公仆,以人民的疾苦为忧;如在卫生、文艺、教育思想上,周恩来都要求要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当作卫生、文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等等。周恩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大多数人的运动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和共产主义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又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总之,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等,在周恩来思想中都有体现,都显示出周恩来思想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周恩来思想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周恩来思想的时代特色,就体现在他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以及对时代问题的解决。如他的军事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重在如何进行军事斗争以夺取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着重于加强军队国防建设以巩固政权;又如他的经济思想,在建国初期,侧重于恢复国民经济,稳定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则侧重于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周恩来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从1949年到1976年的26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等主要是借鉴了苏联模式,政治上高度统一,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是党的一元化领导,经济上计划经济,这些在周恩来思想中都有深刻的时代印痕。但在周恩来思想中,也不乏超越时代的精华,如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如他的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时可以保留一些个人所有生产资料的思想,如他的党政职能分开的思想,等等,而正是这些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三、周恩来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的价值。

  周恩来多方面、多领域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建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周恩来同志“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13〕(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坚持按比例发展的思想;关于要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关于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特别是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他的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时可以保留一些个人所有生产资料的思想、他的党政职能分开的思想,他的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的思想,等等,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先导和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周恩来论文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

  〔4〕《周恩来研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 第一辑

  [5] 《周恩来教育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孙云凤:《论周恩来执政党建设思想》淮安周恩来研究会编《学习周恩来永远葆先进性》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孙云凤:《论周恩来民主执政思想》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5(3)

  〔8〕孙云凤:《周恩来科技思想论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9〕曹应旺 :《周恩来农业现代化思想 》《经济日报》 1995.3.3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孙云凤 原中共清浦区委党校副校长 副教授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