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周恩来早年诗作赏析
  据我所知,在周恩来研究中,迄今没有对周恩来早年诗作的完整辑录和赏析。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笔者从《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刘焱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年2月第一版)、《周恩来传》(〔英〕迪克﹒威尔逊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4月第一版 )、《周恩来传略》(方锯成 姜桂侬著 人民出版社 1986年9月第一版)、《学生时代的周恩来》(徐忠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年11月北京第一版)等著作中,对涉及到的周恩来早年诗作片段进行比对、辑录,并作简单赏析。

  一,周恩来早年诗作。

  从目前能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周恩来早年诗作有十三首。

  (一)春日偶成 1914年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二)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 1916年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恰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三)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1916年

  茫茫大地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四)与王朴山舞剑口占一绝 1917年

  华年惜绿鬓,午夜啸青锋。学道雄心淡,观时热血浓。

  (五)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1919年4月4日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七)雨后岚山 1919年4月5日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丛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

  的制人学说。

  登高望远,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八)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 1919年4月5日

  满园樱花灿烂;

  灯光四照,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

  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哪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

  可没有人来问她?

  (九)四次游圆山公园 1919年4月9日

  四次来游,

  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

  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十)死人的享福 1919年12月

  西北风呼呼响,

  冬天到了。

  出门雇辆人力车,

  车夫身上穿件棉袍。

  我身上也穿件棉袍,

  我穿着嫌冷,

  他穿着却嫌累赘;

  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

  我感谢他爱我,

  他谢谢我助他便他。

  共同生活?

  活人的劳动!

  死人的享福!

  (十一)别李愚如并示述弟 1920年6月8日

  三个月没见你,

  进步的这般快了,

  前些日子念强来说,

  你要往英,

  我以为不过说说。

  过几天丹文又来说,

  你要往法,

  我也以为不过说说。

  哪知没几天,

  你来别我,

  当面告诉我,

  你能去了,

  你竟去了。

  述弟来信告诉我,

  说你给他去的信道:

  “……况且我是个人,

  可以做工自给的;

  无论如何,

  总不至饿死他乡!

  你要知道!

  幸福是要自己去找,

  株守相等,

  是没有得到一日的……”

  你别时也同我说,

  “……买四等票,

  座三等舱。……

  ……勤工俭学去

  念一年书后,

  工读自助。

  ……研究实用理论;

  本我的志趣,

  辟我们女子的生计独立,精神独立的

  自由路径;

  保我们女子的人权天赋。……

  念你的精神,

  你的决心,

  你的勇敢,

  兴勃勃的向上,

  全凭你的奋斗壮胆。

  出国去,

  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

  奔腾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到那里,

  举起工具,

  出你的劳动汗,

  造你的成绩灿烂。

  磨练你的才干;

  保你天真烂漫。

  他日归来,

  扯开自由旗;

  唱起独立歌。

  争女权,,

  求平等,

  来到社会实验。

  推翻旧伦理,

  全凭你这心头一念。

  过南京,

  见着述弟;

  想像中下关车站,

  黄浦江畔,

  一刹那的别离难。

  同在世界上,

  说什么分散。

  何况情意绵绵,

  “藕断丝不断。”

  两月后,

  新大陆又见述弟的足迹。

  大西洋的波澜,

  流不断你们的书翰;

  两个无线电杆,

  矗立在东西两岸,

  气通霄汉。

  三月后,

  马赛海岸,

  巴黎郊外,

  我或者能把你看。

  行行珍重!

  你竟去了。

  你能去了。

  三个月没见你,

  进步的这般快了。

  九·六·八下午周恩来作于

  天津地方检察厅看守所

  ,

  (十二)为死去的朋友黄爱所写 1922年

  壮烈的死,

  苟且的生。

  贪生怕死,

  何如重死轻生!

  生离死别,

  最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

  死了,毫无轻重,

  何如作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

  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

  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

  却不用血来染它,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

  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

  也悲伤别离,

  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

  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

  已放在各人的前边。

  飞向光明,

  尽由着你!

  举起那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

  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

  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

  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十三)赤光的宣言 1924年2月

  革命的赤光,

  从北俄腾起,

  惊醒了,

  冬天般蛰伏的被压迫阶级,

  震动了,

  春蚕般茧缚的世界殖民地,

  封建余孽,

  国际的强盗,

  更被它照得原形毕露。

  夜已阑,

  天将晓,

  赤色之光,

  早在东方闪动了。

  休忘记,

  远的土耳其,

  近的印度。

  是呵!

  要寻求

  自由

  独立。

  原只有接近赤光,

  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

  起,起,起,

  我们的朋友!

  二,周恩来早年诗作的时代背景。

  学习、研究周恩来早年诗作,必须了解其时代背景。周恩来早年诗作的第一首诗《春日偶成》写于1914年,最后一首《赤光的宣言》写于1924年,时间跨度正好是十年。

  1914年到1924年的十年间,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几大事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在黑暗的夜空升起一颗闪闪的红星,给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带来了希望。

  1919年的巴黎和会,燃起了中国青年的爱国烈火。 “五四运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预示这一个新文化时代的到来,新思想在青年人中开花结果了,新潮流在中华大地激荡,推涌着青年大步向前。

  1921年夏天,中国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欧洲共产主义小组也已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巴黎组织“旅欧总支部”成立并健全了组织。

  1924年,为了推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北伐,一直打到长江流域,掀起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

  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疑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的早年诗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三,周恩来早年诗作的个人背景。

  学习、研究周恩来早年诗作,也必须了解其个人背景,即1914年到1924年的十年间的个人经历。

  1913年,十五岁的周恩来离开沈阳,考入天津南开学校。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对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翻译作品,也无不涉猎。他还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担任《敬业》的主编,常常发表时评。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他认真阅读日本河上肇等有关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俄国十月革命后,他浏览报纸,阅读所有他能找到的有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报道,认真研究这一震撼世界的事件,努力探索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了解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撰写了大部分社论,还以“飞飞”的笔名发表大量专栏文章。9月,周恩来参加了“觉悟社”,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觉悟》。

  1920年1月,因为天津警方镇压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查封学生联合会等爱国团体,觉悟社发起示威活动,周恩来与二十几名学生代表一起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关押了六个月,直到7月17日,才全部获释。

  1920年10月,22岁的周恩来到达法国。一是为加紧研究马克思主义,二是为寻找医治中国痼疾的良方。在巴黎,他勤工俭学,去法国工厂做短工,了解法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在旅法的中国工人和学生中间做宣传,鼓励他们走爱国主义道路。他越来越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他成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3月,在巴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后来称为中国共产党巴黎“旅欧总支部”。1923年,《赤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欧洲的喉舌出现。作为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常为这份刊物撰稿。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周恩来应招回国。这时候,26岁的周恩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成熟了。

  四,周恩来早年诗作的思想性。

  周恩来早年诗作所体现的思想,和个人经历、所处时代都有很大关系。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面对“举国昏沉”、“烟霾正浓”、“渺茫黑暗”的中华大地,少年周恩来“炎凉饱看”、“最是伤心”、“意怅然”、“不堪闻”,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认为这是一个“活人的劳动,死人的享福”的不平等的社会。这时的周恩来,如同一只 “孤雁”。

  (二)表达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心志。

  周恩来少年时表示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到 1917年,周恩来19岁,已经是一个青年了。他的思想较少年时成熟了不少, 产生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心志。他在东渡日本学习时所写的 “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诗,气势恢弘,壮志凌云,情感豪迈,表示要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要做一个“济世”的“英雄”。

  (三)表达了对光明前途充满向往。

  在旅日时,周恩来读了日本进步作家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当初的“意怅然”,到对前途有了一点信心,看到“一线阳光穿云出”,看到“一点光明”。

  到1920年,周恩来22岁,在思想上更成熟了,这以后所写的诗,对前途更加充满向往,对革命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在《别李愚如并示述弟》、《为死去的朋友黄爱所写》等诗中,尤其是《赤光的宣言》,都表达了强烈的革命向往。要“扯起自由旗,唱起独立歌”,“推翻旧伦理”,“要寻求自由、独立”,“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翔”,要“飞向光明”,“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

  (四)表达了要脚踏实地奋斗的情怀。

  革命不能停留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上,要付诸实施,要流血牺牲。周恩来在诗中表达了这些思想。在诗中,他写到,“幸福是要自己去找,株守相等,是没有得到一日的”,“全凭你的奋斗壮胆”,“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的汗”,“举起那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没有耕耘, 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 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它,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五,周恩来早年诗作的艺术性。

  从周恩来早年诗作来看,这些诗有如下的艺术特点:

  (一)既有格律诗,又有自由体。

  在所辑录的周恩来早年十三首诗作中,格律诗五首,占38%;自由体八首,占62%。从写作时间上看,五首格律诗,均写于1917年前,而自由体诗,则都写于1919年后。

  为什么从1919年起,周恩来就不写格律诗而写自由体即新诗了呢?我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格律诗拘束思想;二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新诗,胡适、郭沫若等都开先河,写了新诗,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的诗风;三是周恩来旅欧时,当时欧洲的诗风也会给周恩来一些影响。

  周恩来的这些早年诗作特别是新诗,思想性高于艺术性。就艺术性而言,在当时,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誉为当时新诗刚刚问世,还如婴儿很不成熟,周恩来又是个青年,能写出这样的水平,亦属不简单。不能用今天对新诗的标准去评价周恩来早年的新诗。

  (二)用典较多。

  在周恩来的早年诗作特别是1917年前写的格律诗中心,用典很多。

  如《春日偶成》中就用了“逐鹿”和“博浪”的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比喻争夺天下。“博浪”即今河南省原阳县博浪沙,公元前218年,张良遣力士行刺秦始皇的地方,比喻要象刺杀秦始皇那样推翻反动统治者。

  又如《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中,用了“扪虱”“尝胆”“买邻”“南浦”“南柯”等典故。“扪虱”,典出《晋书·王猛传》,王猛拜见恒温时,“扪虱而言,旁若无人”。周恩来用此典故比喻志同道合的好友,情意相投,一起抨击腐败的时政,毫无顾忌。“尝胆”,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周恩来用此典故比喻刻苦自励,为拯救祖国而吃苦。“买邻”典出《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 季雅曰“一千一百万。”僧珍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周恩来这里比喻择邻而居。“南浦”“南柯”都是借典比喻朋友送别。

  (三)题材广泛,手法多样。

  所辑录的周恩来早年十三首诗作,题材广泛,既有送别诗,如《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别李愚如并示述弟》;又有记游诗, 如《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次游圆山公园》;还有悼念诗, 如《为死去的朋友黄爱所写》;以及抒发感慨的诗, 如《死人的享福》、《赤光的宣言》。

  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些诗作既有写景,又有抒情,还有叙事,也有议论。

  写景,如“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春日偶成》;“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雨中岚山》。这些写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诗中有画。

  抒情,如“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这些诗句,抒发了周恩来面对国破家败友离的心情,既“恨”又“愁”,“意怅然”而“伤心”,连“唧唧虫声”也“不堪闻”。

  叙事,如“西北风呼呼响,冬天到了。出门雇辆人力车,车夫身上穿件棉袍。我身上也穿件棉袍,我穿着嫌冷,他穿着却嫌累赘;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死人的享福》这几句诗,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反映了社会的不公,表现了“我”这个知识青年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诅咒黑暗社会是“死人的享福”。

  议论,《为死去的朋友黄爱所写》和《赤光的宣言》最能体现。“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生离死别, 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 何如作个感人的永别!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它,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为死去的朋友黄爱所写》。这些议论, 直抒胸臆,表明了周恩来正确的生死观,以及不尚空谈,要把革命理想付诸于实际行动的鲜明态度。“要寻求,自由,独立。原只有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大声呼唤“起,起,起,我们的朋友!”《赤光的宣言》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年轻的周恩来在前奋臂招呼青年朋友,“起,起,起!” “寻求自由、独立”,“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孙云凤)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