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诗文欣赏:与书为伴

  时光的车轮缓缓驶过,岁月的江河涓涓流淌。不经意间,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回顾既往,是父母生我养我,让我成家立业;是老师教我育我,让我知书达理;是亲朋帮我助我,让我轻松前行;还有,就是读书伴我,让我收获快乐。记得,小时候,在我家堂屋中堂,贴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守祖宗清白二字”,下联是“教子孙耕读两行”。我认字,就是从父亲教我背诵这副对联开始的。父亲经常引用古人的话教育我,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时,我对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完全理解,只知道读书很重要。

  1938年,表哥在家里办一所私塾,我到表哥家读私塾。表哥对学生要求很严。他教过的课文,学生必须熟读于心。头一天课堂上教的,第二天上课时,必须背给他听。因为家贫,无钱買油点灯。晚上,我常常借着月光,或者跑到邻居家窗口,借人家灯光读书,背诵课文。在表哥家读两年私塾,为我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很感激表哥。

  1941年,日本鬼子占领灰墩集,家乡沦陷。表哥家私塾停办了。我们一家人跑反到了离家十里外的表舅家。看到人家孩子都有学上,我就哭闹着要上学。那时,父亲身体多病,一家六口人,就靠父亲挑油担子走村串户做点小买卖糊口,哪有余钱供我上学。但我就是不依

  1

  不饶。父亲无奈,送我到界矶头小学插班读二年级。当年,五、六月份,青黄不接,家里一天三顿饭吃不周全。学校中午放学,别的孩子回家了,我知道,回家也没吃的,就一个人偷偷躲到路边的豌豆地里,采摘青豌豆角填腹。然后,回到教室,看书学习。

  1943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我的一张大字,竟然引来一场大祸。那年春节后的一天傍晚,外边下着毛毛细雨,我在屋内趴在桌上写大字。大字内容是老师布置的:“爱国无罪,抗日有功,打倒卖国贼!”老师要求每个字写三遍。我刚写完第一遍,忽听门外犬吠声,接着又是几声枪响。父亲说:“不好,黑狗队来了,快把大字本收好。”说时迟,那时快,几个荷枪实弹的家伙已经闯进屋内,一眼看到摊在桌上的大字。一个大个子走到我的面前,大声吼道:“这是你写的?反了!你敢抗日?”拿起大字本,撕得粉碎,扔向地面,有举手打了我一个耳光。我家正在下蛋的两只老母鸡被他们抓走了,还把我的母亲带走。罪名是“教子不严,煽动抗日”。半个月后,托人疏通,花了五十块大洋,才把母亲赎回来。

  1949年春,我先后报考淮阴中学和淮安师范。两校发榜,榜上都有我的名字。因为读师范,吃饭不要钱 ,我选择了读师范。当年,父母亲带着弟妹在涟水南宋集一带,逃荒要饭。放寒暑假,大多数同学都取道返乡,只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帮部队磨面粉,我是其中之一),苦点新学期的书本费。

  1952年春,淮安师范毕业后,我被留在本校任教。1956年,江

  2

  苏省教育厅保送我到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高等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学习。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从小到大,喝的是家乡水,吃的是家乡饭,讲的是家乡话,要学好普通话语音,难度可想而知。导师苦口婆心地教,一遍,两遍,三遍,发音还是不准确。晚上,别人休息,我一个人带着镜子,跑到室外路灯下,对着镜子 ,看口型练习发音。星期天,别人出去会朋友,逛大街,游公园。我呢,不是一头钻进图书馆,埋头苦读《语音学》、《现代汉语》等书籍,就是到王府井大街书店去,购买普通话读物、普通话语音发音图解等书籍。我的勤学苦练,赢得了导师的青睐。也许是出于对我的鼓励,徐世荣导师到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观众教学汉语拼音,还特地把我和几位同学带去,作发音示范。

  1957年,我在苏北师专(扬州大学前身)中文系教现代汉语和方言调查课程。当时,国务院发文,要求在全国开展汉语方言普查。江苏省教育厅,将淮阴地区的方言调查任务,交给苏北师专,当然也就落到我的头上。我利用寒暑假,带领部分同学分赴淮阴地区各县、市,进行方言调查。在此基础上,我写成《淮阴人学习普通话手册》一书,196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我又写成《淮安方言与普通话》一书,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2006年,为纪念全国方言普查50周年和全国第九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淮安日报》4版头条,发表了我的署名文章《钟情推普五十年》。

  1993年,退休了。区委要我和高一平、杨家禄三人筹建清河区

  3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高一平任主任,杨家禄任副主任,我任办公室主任。那时,各中、小学每周一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清河小学顾鸿翔校长,在一次关工委工作会议上提出,希望区关工委能为他们提供升旗仪式讲话参考材料,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高一平主任把任务交给了我。我发动全家人,帮我收集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资料。花了三年时间,我写成两本书:《无产阶级革命家轶事选编》(1993年出版)、《历史上的今天》(1996年出版),发到各中、小学。在全市关工委工作会议上,市关工委领导对这两本书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全市中、小学征订。1997年,香港回归,我利用两本书的内容,编写讲稿,到十余所中、小学,作了20余场报告,受教育师生近五万人次。

  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传统格律诗词在中华大地复苏,我开

  始学习创作格律诗词。因为日间工作繁忙,常常利用晚间搞创作,以致入迷。有七绝《诗痴》为证:

  灯下敲诗正入神,

  吟声惊醒共眠人。

  “诗痴”连骂情关切,

  照样笔耕到夜深。

  我创作的千余首诗词,在全国20余种大型书刊、诗集上发表。主编《企业诗花》、《立新吟草》、《河堤诗草》、《经典颂》、《诗苑小草》等诗刊、诗集。出了个人诗集,还和国内知名教授、书法家、诗人启

  4

  功合出诗集《启功、杨义春双人集》。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研究院授予我“新中国建设功勋人物”称号,并发函邀请赴京,出席“共圆中国梦——新中国建设功勋人物表彰大会暨国庆庆典”。

  近年来,许多老同志,退休以后,总想写点回忆录什么的,给后辈留点精神食粮。他们知道我的为人,常常找上门来,嘱我为其校阅书稿,撰写序言。2014年到2016年三年内,我先后校阅了11本书稿,近百万字。涟水供电公司退休女职工卞济芬,退休以后,写了30余万字回忆文章,自觉写得凌乱,想找人帮助修改。她向报社高玉启记者求助。高记者找到我,说有位退休女职工,抱病写成30多万字书稿,想请人帮助整理,问我能否帮这个忙。当时,我手里还有两本书稿没脱手,但我还是答应收下了。整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把书稿整理完毕,并为其联系付印。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哪,要活到老,学到老。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可以健身,可以强心,可以健身,可以提气,可以让人不孤独,不易老。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读圣贤书,读经典书。也要读无字之书,走进社会大学,拜众人为师,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读书之风,世代相传。我家有四个孩子,一男三女。只有男孩是正在规规医科大学毕业,三个女儿都由于文革等原因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我和老伴商量,三个女儿,智力都不差,要让她们补上大学这一课。我们对三个女儿讲:“你们没能上大学,不是你们的主观原因,

  5

  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可以在职学习,一切学习费用我们全包了。”大女儿带头,参加自学考试,先后拿到了专科和本科文凭。二姐、四妹

  紧紧跟上,也通过函授,先后拿到了本科文凭。三个女儿还带动了她们的丈夫,也都通过自学和函授拿到了本科文凭。第三代,更是一代胜过一代。他们中,一名博士研究生,一名双硕士研究生,一名本科生,一名在读本科生。我的家庭还被评为“书香家庭”。

  最后,我以一首七律《读书感悟》作结:

  少年苦读记犹新,少吃少穿历苦辛。

  矢志攻书盈硕果,潜心修身获温馨。

  挥毫潇洒歌民愿,泼墨情深铸国魂。

  盛世春光无限好,踏歌逐梦长精神。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