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维新
李桂五,名联芳,字桂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西高庙区水冲港(现盱眙桂五镇)一户有耕地4000余亩、荒山4万多亩、大小佃户100多家、保家长枪20余支的绅士家庭。李桂五6岁读私塾,先后就读县高等小学、安徽第一甲种农业学校预科、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黄埔军校。在上海就读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 9月,在盱眙西高庙组建党支部和红军游击大队,任第一任盱眙县委书记,组织武装起义。1932年8月30日,在西高庙英勇就义。
回归故乡 点燃圣火
1929年深秋,25岁李桂五受党组织派遣,回到阔别十年的盱眙故乡西高庙(现桂五街道),从事革命活动。次年春荒严重,穷苦农民日不暇接。李桂五看到农民穷困潦倒,而自家粮食满仓,决心开展群众运动,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他打开自家粮仓,将500多石稻谷、玉米分给农民,又带领乡亲砍伐自家竹子、树木,谁砍谁留,共度灾荒。李桂五英名传遍四里八乡,受到贫苦农民的信任和爱戴。
1931年,李桂五借之有利时机,住到水冲港佃户喻传根、朱德永家,宣传革命,组织群众,创建西高庙和谢家岗两个党支部,有党员20余人。1931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派遣武飞、徐德文赴盱眙地区,帮助李桂五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起义,并传达江苏省委和长淮特委的指示,成立中共盱眙县委员会,李桂五任书记。当年,水灾严重,瘟疫流行,农民日不潦生。新任县委书记李桂五带领共产党员和广大农民,组织互济会,向土豪劣绅开展抗租、抗税、抗捐、借粮斗争,一举分掉西高庙五大恶霸、八大土豪5000多石粮食,烧掉自家所有田契、农民借债凭证。以此,打击土豪劣绅嚣张气焰,提高贫苦农民革命志气,党员发展到100多人,成立工会、贫农团、童子团、起义军革命组织1000多人。
1932年2月10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和长淮特委的部署,盱眙西高庙地下党支部大会决定,成立红军游击队,李桂五任队长,武飞任党代表,徐德文负责宣传工作。红军游击队活动范围以水冲港为中心,东至大雨山(盱眙旧铺镇),西到老嘉山(安徽明光市),南起半塔集(安徽来安县半塔镇),北到烟墩山(盱眙穆店乡),南北约60里,东西约100里,有长短枪40余支,建立联络站60多个,红军游击队扩大到600多人。
一天,红军战士在刁营(盱眙桂五镇境内)操练,忽听漫山遍野枪声四起,敌人独立团包围游击队。为保存实力,李桂五、武飞、除德文带领战士在深山中迂回。战士们一天未吃,饥饿难忍,李桂五安排红军战士到农田摘瓜、烧玉米棒吃,临走时在田中放着钞票、铜板和银元,还留下一张李桂五写的红军吃瓜、玉米棒付钱的条子。农民周文章看到李桂五留言后,热泪盈眶地对乡亲们说:“李桂五领导的红军真好,吃瓜不但给钱,还加倍。”四里八乡人人旨知李桂五领导的红军纪律严明,关爱老百姓。从此,李桂五的声誉鹊起,倍受群众拥护。
李桂五成立党支部,建立红军游击队,点燃盱眙革命圣火,照亮一方胜地,为武装起义奠定坚实基础。
武装起义 取得胜利
据周世民老人回忆,1932年2月,武飞传达中共江苏省委和长淮特委指示:“加强游击战争,秘密准备,突然袭击,举行暴动,刻不容缓。”县委书记李桂五在水冲港燕子窝召开西高庙、谢家港支部大会,研究暴动事项,部署暴动任务,决定暴动时间为193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二),口令“良机”和“曙光”,信号为西高庙“四炷烽火”“盒子枪两响”。农历三月十一日,李桂五撕下自家“天地君亲师”和“天地众神位”两副中堂,贴上“共产党万岁”和“苏维埃万岁”两幅大红标语。
4月16日晚9时,西高庙四炷烽火燃起,红光四射,烈焰冲天,李桂五举起盒子枪,两枪鸣号,响彻云霄,宣布起义开始。左膀套着红军游击队红袖章的几百名武装起义农民,从四面八方涌到西高庙镇。李桂五带领游击战士,指挥攻打国民党盱眙二区区公所,缴获长短枪40余支。武装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史称“西高庙起义”。
鸡叫时辰,李桂五带领红军战士300余人和80多支长短枪,转移到山芤港刁营山区(桂五镇境内)整编,成立盱眙红军游击大队,武飞任党代表,李桂五任大队长,徐德文任政治委员。5月,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将盱眙红军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徐海蚌地区游击支队,武飞任司令员,李桂五任副司令员,徐德文任联络参谋长。红军战士增至700多人,长短枪数百支,扩编为4个中队、14个分队,活动狮子山(王店乡境内)、十里长山(桂五镇境内)一带。
敌军围剿 浴血奋战
盱眙红军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带动滁县、来安县、明光集等周边地区掀起革命热潮,革命锋芒直指国民党政府和土豪恶霸,革命烈火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国民党盱眙县政府告急,安徽省政府(当时盱眙属安徽省)通缉李桂五。南京中央政府大为震惊,《中央日报》报道:“危如垒卵、凤鹤频惊,猖獗之势,危乎可热。”
1932年7月,南京中央政府派遣蒋侃如率领中央陆军骑兵第十一旅、安徽省警备旅一个团、来安、盱眙民团1000余人来到盱眙,形成纵横200里弧形包围圈,于8月20日“围剿”盱眙红军游击支队于十里长山、水冲港、狮子山一带。李桂五、武飞、徐德文带领红军游击支队与国民党军队血战一天一夜,击退敌人两次疯狂进攻,敌军死伤40余人。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红军游击支队伤亡严重,武飞负伤,率领部分武装人员向洪泽湖芦苇荡突围,参谋长徐德文及1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被敌人俘虏的26位战士在西高庙被集体枪杀,其中18岁洪建生临危不惧,引吭高歌:正月里来正月正,我投桂五(李桂五)当红军……李桂五带领游击队在山区与强敌周旋。蒋侃如带领国民党部队采取步步为营、层层封锁的方法,制造“无人区”,把游击队包围在十里长山之中。
8月23日夜,李桂五执行中共长淮特委命令,率红军游击支队20多人,向洪泽湖方向突围,在淮河哈瓢滩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8月25日夜,李桂五弹尽粮绝,抱一捆芦苇,从淮河漂到盱眙县城宝积山脚乱石堆旁被俘,关在县衙牢房里。
浩气长存 人民永记
8月26日,国民党盱眙县长蒋树勋审讯李桂五说:“盱眙山区44家联名具告你赤匪之首,当杀。”李桂五义愤填膺,昂首挺胸地骂道:“你才是人民的匪徒,欺压百姓,终饱私囊,贩卖枪支,危害人民,定将受到人民审判。”蒋树勋气急败坏,将李桂五关进囚笼里,派骑兵团抬到西高庙,关在大土豪朱彦如家。
蒋侃如看到硬的不行,便款以盛席,用高官厚禄诱降,李桂五掀掉酒筵,严辞痛斥,因而遭受多次酷刑,遍体鳞伤。1932年8月30日,在西高庙英勇就义,年仅27岁。
李桂五坚贞不屈,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盱眙人民永记心怀。
解放后,盱眙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李桂五,将西高庙改为桂五乡,将其遗骸迁葬县烈士陵园,竖立墓碑。
据诗人,剧作家张泽易回忆,1940年,他担任大众剧团团长时,听到李桂五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后,写出五幕话剧《李桂五》,反映李桂五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激发人民群众抗日热情,演出现场,群情激愤,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家乡!”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经江苏省委批准,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等13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李桂五位居其中。
如今,每年清明节,祭悼李桂五的人络绎不绝,他点燃盱眙革命圣火,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盱眙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