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丁鸿慈散文:清明岔河图

  【题记:岔河古名柘塘。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国、越国、楚国领地。秦朝属淮阴县。后属淮安县、洪泽县。古镇东距白马湖约十里,西距洪泽县城四十余里。古镇三面环水:一条西连洪泽湖,东接白马湖的浔河穿镇而过。将镇上南北向的老街一斩两段,桥北的街道称北街。桥南的街道依次称中街、南街。镇东有条丰产河,紧贴着岔河镇向南流去。镇西、镇北也有水泊和河流将镇围起大半。在明朝时,岔河人用长条石在浔河上架起一座大石桥,称“浔河石桥”。人站桥上,放眼近百米宽的河面,浩浩荡荡,舟楫往来。石桥东西建有两个水陆码头:向东,大小帆船可通大运河位于宝应县的黄浦码头;向西,有客轮通往洪泽湖。把岔河形容为“漂在水上的市镇”,一点也不为过。改革开放以后,被几条河包围着的老街区已无法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老街的西南面洪岔公路旁兴建了“丁”字型新街区。老街从此日渐没落。但老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那些人、那些事,却难以忘怀。】

  东方既白,位于白马湖西的洪泽县岔河镇上空响起了广播晨曲《东方红》。

  晨曦中,老街逐渐苏醒。中街的“老虎灶”主人掇开门板,借着亮光,先捅开封住的煤炭,再往七星炉罐里添水,准备营业。早点店的店员往烧饼炉里倒木炭,开始生火。东街澡堂的挑水工老徐卷起裤脚,踏着草鞋,挑着一副大号水桶往浔河水码头担水。磨得锃亮的铁链,在河边发出“杭郎郎”的清脆的声响。不久,老徐那特有的“吭哟吭哟”的号子声,伴随着桑木扁担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响彻整个东街······

  日出东方,立足浔河石桥,放眼浔河两岸,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桥西的罱泥船穿过桥洞,向东驶入白马湖。从宝应过来的早班船,载着客商停在桥东的水码头。薄雾里,一艘艘渔船载着鱼虾,驶向西街的水产收购站。此地农历逢五、逢十都开设集市。赶早集的四乡社员或撑船、或挑担,将农副产品、生产资料运到岔河老街的集市上出售。中小学生踏着石板路,匆匆而过。老街逐渐热闹起来。

  日上三竿,集市上人声鼎沸、人满为患,只见不宽的老街黑压压一片人头。有人说,这个当口,如果在街北头对准人群一推,街南头的人群就会跌倒。

  南街是岔河公社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有公社革委会大院、会堂、文化站。在革命文艺大行其道的年月里,公社领导颇善于调动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的积极性,在文艺领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干部中不乏省市文化系统的干部、剧团的编导演。知青中有不少人,原本就是中学生艺术团和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台柱子。他们在南京时,就曾经联合几个中学,排演过大型歌剧《白毛女》、《江姐》、《井冈山的道路》。现在由他们排练、上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根本不在话下。此时的文化站,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俊男美女,进进出出,热闹异常。赶集时,知青们都会去文化站转转,会会老同学。就连社员们都会去凑个热闹,看望一下熟悉的知青。南街的小伢子,那就更不用说,镇日泡在站里,撵都撵不走。

  北街上有家“规矩理发店”。店门两边的木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横批:“顶上功夫”。漆皮早已脱落,略有些暗红色,依稀可辨。店的规模很小,只有父子师徒二人。店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剃头匠,人唤“地理博士”的,真名叫张规矩。倒不是此剃头匠曾取得过地理博士的学位,主要因此人通晓地理知识,年轻时又曾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乡下人眼中,他那满嘴的地理名词、数据,也够当个“博士”了。只见靠窗口的一张座椅边,“地理博士”勾着背,右手握电推,左手别在腰眼处,潇洒自如地做着生意,从他那张尖尖的“吹火嘴”里不时溅出唾沫星子,对顾客夸耀着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储量、年产量、国民收入,听得大家津津有味。

  位于北街的酱醋厂是知青们喜爱光顾的地方。那时节正是青黄不接,酱油汤泡饭是他们的美食。他们中有个同学被抽调到供销社工作。他就介绍知青们认识了供销社酱醋厂的大师傅。大师傅很热情,每当他们去打酱油,他都会带他们在场院里转一圈,告诉他们哪是黄豆制的“豆抽”酱油,哪是小麦做的“面抽”酱油,哪是头汤、哪是二汤、三汤。他总是选择质量最好的“头抽”(头汤)酱油打给他们。还会让他们用手指蘸点尝一尝,那真是会鲜到骨头里!而且不管他们在会计处开的几斤提货单,他都会把他们带去的所有瓶瓶罐罐一一打满。他还会一边灌酱油,一边念叨他酿造的酱油使用了什么独家秘诀。末尾还会唱上一段:“面抽甜,豆抽鲜,面抽豆抽一勾兑,酱油甜又鲜。”

  日至中天,集市上的人逐渐散去。 中街是岔河的商业中心。除了中心小学,全是百货商店、照相馆、茶食店、老虎灶、修车行之类的服务行业。

  中街的茶食店,也到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赶集的农民,临回家时,会在茶食店里买些点心带回家,或送礼,或孝敬老人。蛋糕、桃酥、京果、麻饼,用粗厚的草黄色包装纸扎成上小下大的金砖模样,上面覆盖一张印了福、寿、喜字样的红纸,再用纸绳一捆,几个一摞,提了出门,或挂着扁担头上晃悠。

  中街的“二荤馆子”此时却顾客盈门。馆子坐东面西,三间门面,三进房屋,高台阶、大门脸。店堂五梁八柱,上盖旺砖,下铺地砖。二荤馆子的菜肴有两个特点:一是主打正宗淮扬菜,咸鲜适口;二是便宜实惠。菜肴的食材,不外乎禽鱼肉蛋。以腌腊类冷盘、热烧最为著名。到二荤馆子请客吃饭,几块钱即可。食客不外乎社直机关的干部、医院的医生、学校的老师、省城的下放干部和白马湖东等班船的生意人。另外,每逢赶集,是当地青年男女相亲的好时机。相亲结束,双方家长要合摆“谢媒酒”,招待媒人。二荤馆子则是最佳选择。

  西街人家,家里家外挤满了借锅烧饭的农民。一年当中,西街最热闹的时候应是交售公粮的夏、秋季节。各生产队的社员到位于西街的粮管所缴售公粮,顺便找一户人家借锅烧饭。冬、春二季主要是镇西河工上的民工到西街居民家借锅烧饭。“乡下人上街,一顿站;街上人下乡,一顿饭。”乡下人是大方的,不论米呀、饭呀,更不用说烧草,都是富余的。所有西街人家,今天照例是不用再做饭了,剩下的饭、菜足够他们全家吃天把的。此时的西街,比过年还热闹。屋子里雾气腾腾,房顶上炊烟缭绕。家家“宾客”盈门,甚至庭院里、街道上,都蹲满了“借锅”烧饭的人。此时,饭香、菜香飘满了整个街道······

  日头偏西。东街与中街交叉路口挂上了玻璃罩子煤油灯,浴室即刻开门。浴室不大,里外几间砖瓦房,颇为简陋;池子不多,倒是用大青石砌的,常年使用,油光水滑;池水虽烫,但不深,仅到小腿肚子而已。洗澡得赶早,否则,那澡水会浓得像米汤!那时岔河镇尙未通自来水,浴室用水,全靠挑水工老徐从浔河水码头上,一担一担爬陡坡挑上来,倒在大锅里,再用柴草烧热的。热水的确来之不易!挑水师傅祖上就是岔河澡堂搓澡、挑水的,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三代。他家就住在东街澡堂附近。他妻子也为澡堂烧火。对这项工作,他颇感自豪。他曾对知青们讲:“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别嫌我们岔河澡堂又破又小,民国时期好多大人物都在这里洗过澡哩!国民党省长韩德勤、新四军的首长陈毅、粟裕、罗炳辉都来洗过澡。我还帮他们擦过背!”

  中街的岔河中心小学“批林批孔”大批判专栏新出了一期。街上行人驻足品评:有的说,大标题的仿宋字写得规整、漂亮;有的夸漫画形象、生动。却没人去理会文章的内容。

  日落西山,自白马湖归来的一艘艘罱泥船,依次穿过浔河桥桥洞,向西逐渐消失在晚霞里。

  夜幕降临。南街的公社礼堂开始上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驻足南街,只听得西皮、二黄或徐或急;京胡、响板或长或短。观众的掌声时时爆响。

  中街的“二荤馆”,跑堂的邵二斧,人长得精瘦,皮包骨,两个黄眼球在深眼眶中骨噜噜转。此“爷”在吃上有一大嗜好:酷爱鱼头!每天晚上馆子快打烊时,他就会端出一碗鱼头,这是他从客人剩菜里专门收集的,其他再好的菜也不要。紧接着从怀里掏出一小瓶酒,是那种二两五装的乙种白酒。坐到靠窗的方桌前,眯起眼睛,嗞儿咂地吃喝起来。吃完,喝完,到东街澡堂泡个不要钱的“回龙澡”,请人搓搓背,这是他一天中最受用的时刻······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