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与年轻朋友谈谈家教

  ———读《颜氏家训》有感

_T8A2556.JPG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优良传统,从《孔子家语》到诸葛亮《诫子书》,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立志名篇和流传千古的家教典范。作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以儒家思想为主旨,内容涉及立身治家、人际交往、修身养性、出仕为官、为文从艺各个方面,堪称我国史上体系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家训作品。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字介)出身书香世家,学问广博,精通儒、道、佛各家学说,他一生经历梁周齐隋四朝,身处动荡年代,三为亡国之人,坎坷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博学笃行的处世节行,为他撰著《颜氏家训》提供了良好条件。他总结一生经历,将自己对后人殷切期盼、谆谆告诫著之于书,读来令人感叹心动,受益无穷。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书中难免夹有糟粕,需要人们理性予以扬弃,但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对人们培养良好家风家规与高尚品德不无启迪与借鉴。

  教育子女务必从早。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在具体操作中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未必人人都能回答上来。颜之推认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当小孩识别人的脸色,知道喜怒之时,就该对其进行教育了,换言之周岁左右,孩子辨其亲疏,开始咿呀学语,对其家教的任务就应开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不然,“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及成长,终为败德。”诚如孔子所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作为家长须为人表率。常言道,说千道万不如做出样子给人看。家长教育子女要怎么做,自己就应该带头做出样子给人看,教育子女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则必须坚决不做。倘若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却带头违反,要求子女不做的自己却偏偏在做,这样的教育不仅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因此,颜介反复告诫人们:“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遭遇罕见饥荒,国家号召人民勒紧裤带,毛泽东带头不吃肉,领袖与人民共患难,才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度难关的局面。

  孩子成长当谨慎交友。孔子云:“无友不如己者。”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颜介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君子必慎交游。”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青春期成长的孩子,模仿力强、可塑性高,要引导其向上向善,以好学上进的人士为榜样,不与不求上进的人混在一起,尤其要杜绝与社会上不三不四残渣余孽人士相接触。书中提出“佐饔得尝,佐斗得伤。”倡导人们“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要参与他人不仁不义之事。

  勉励孩子勤学上进,至老不倦。颜介十分重视勤奋好学,自励自勉,认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并特地在书中列出古人“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勤学榜样供人学习,还强调学习不仅要学会讲论文章,更要注重修身利行。切忌自高自大,半瓶咣当,与其这样,“不如无学也”。学习自当趁早,但若失于盛年,亦不可自弃,犹当晚学。他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还说:“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这些论述至今对我们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做人当严于修身,名副其实。颜介认为:“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在“名”与“实”两者关系上,他提出:“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貎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人一旦有了好名声,还需倍加珍惜,善始善终,切不可晚节不保,前功尽弃。他殷殷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传承中华优良家风,也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当年严格要求儿子毛岸英不搞特殊化,与工人农民士兵打成一片,并带头将其送到朝鲜战场上去锤炼,结果献出了宝贵生命。周恩来制定《十条家规》,要求亲属和晚辈不允许占公家的一点便宜,相反因为沾了总理的“光”,他们有些本应得到的待遇,反而降了级、缩了水。105岁老红军寇庆延亲历了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建国后曾任广东省公安厅厅长,他严格要求子女不靠老爸靠组织,六个儿女无一人享受副处待遇,就连子女下岗、亲戚找工作,他也从未帮过忙。这样的事例在老一辈革命家及党员干部身上可以说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改革开放,时代变迁,面对灯红酒绿及金钱的诱惑,有人经受不住考验,连同家属子女一同栽了跟头。重温《颜氏家训》,传承优良家风,光大中华美德,学会做人做事,对自己、对子女、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