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关于我县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现状及对策

盱眙县老科协  欧少文 许军

 

为巩固和大我县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成果,近期县老科协城建分会组织人员对我县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旨在发现和揭示在垃圾分类工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助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顺利的开展。

 一、党和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十分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早在201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建立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落实垃圾分类制度的有效性。

江苏省按照高质量发展考核要求,在全省制订了以“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为原则的推行城乡垃圾分类的制度,并投入财力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盱眙县政府为实现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和分类处置,引入民间资本,投资了5.5亿元新建我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于2015年6月建成投产县政府还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2亿元筹建了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建筑垃圾处理厂,其中,餐厨垃圾处理厂已于2022年2月建成投产运行,建筑垃圾处理厂也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在2022年12月底前竣工验收。

2019年至2022年6月,省级财政对我县开展垃圾分类奖补资金投入总额约1112万元,其中,2019年投入242万元、

2020年投入52万元、2021年投入338万元,2022年投入480万元。

二、对“垃圾”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

“垃圾”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固体废弃物、流体废弃物。随着现代科技进步,深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垃圾”被认为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产生的垃圾量和种类繁多。按垃圾产生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包括餐厨垃圾);按对环境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垃圾和危险垃圾(液体)。按可否回收利用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三、目前我县“三类垃圾”产生量及处置设施、处置费用现状

 目前,纳入省市对县区城市管理考核的“三类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考核和管控的主要指标是其产生量、收集量、处理(处置)量三项。

1、我县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量情况。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发达省市的产生量高于欠发达城市产生量,并且所含垃圾成分也有所不同。依据淮安市城市管理局有关文件以及我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提供的数据,我县居民生活垃圾人均日产生量:主城区为0.8千克、镇街为0.6千克。理论推算量为:80万(人口)*0.7千克=560吨。目前,城乡实际收集和转运进厂焚烧处理的生活垃圾量日均400吨左右。收集量占产生量的71%。还有近30%可能有域郊 或“边远自然村”的生活垃圾被就地消纳的情况,未能科学处置。目前,由县财政“政府购买服务”支付垃圾焚烧厂垃圾理费每吨86元,年支付总额达1250余万元。

2、县城主城区餐厨垃圾产生量及处理量。依据县市场

监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主城区(含工业园区)包括集中供餐食堂、宾馆酒店、个体餐饮业2000余家,预测餐饮垃圾产量约100吨。目前,实际收集转运进厂的餐厨垃圾量日均在30吨以下。由县财政“花钱购买服务”每吨支付285元,年支付餐厨垃圾处理费达300余万元。

3、县城主城区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处理量。依据《盱眙县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2018—2030)测算的建筑垃圾年产生量为 146.1万吨。(其中,施工垃圾21万吨、拆迁垃圾4.5万吨、装潢垃圾4.6万吨、工程渣土116万吨)。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较高,与该项目主体企业约定:政府不予补贴建筑垃圾处理费。

四、目前垃圾分类实施现状

按照省市对县考核要求,在对以上“三类垃圾”分别进行焚烧处置的同时,重点要求对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或处置”。实施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县城管局。实施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向组织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是为更好地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目前要求居民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是“四分法”,即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的标识分类投放。为推进这项工作,县城管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做了大量较有成效的创新工作。

1、典型引导选择东方世纪城、御景新城等8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物管小区安装24个垃圾分类亭,在其他公共区域增设46个垃圾分类亭等设施,投放垃圾分类桶3000余只。

2、提升投放垃圾信息化、智能化拟在部分小区安装“智能垃圾房”,目前已正式挂网采购。“智能垃圾房”投入使用,同时配套“有奖投放垃圾小超市”,对按要求投放垃圾的居民,

依据智能识别系统给出的信息单证到“有奖投放垃圾小超市”任选所需小商品。这项“有奖投放垃圾模式”既有物质奖励又有其趣味性,势必受到小区业主欢迎。

3、将垃圾分类信息化系统融入“智慧城管”平台使城管“一线问题”自动上传,以便得到及时处置。组织培训小区业主和物业管理人员担当“垃圾分类服务志愿者”,适时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小知识,逐步提高居民、业主的垃圾分类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垃圾分类全民知情率、参与率不高在借助一些公益活动对市民随访,有不少居民对“垃圾分类”、“按哪四类标识投放”说不清楚。

2、实施垃圾分类覆盖面有待提高。据住建局物管所提供的数据,除老旧小区尚未统计,县物业管理所对城区建制小区统计为132个。已实施垃圾分类投放的小区64个,覆盖面仅占48%。按照江苏省2020年“垃圾分类整治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县区的垃圾分类覆盖面要求达到60%,差距不小。从目前垃圾分类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指向居民小区,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被“边缘化”。

3、“垃圾减量化”目标不够明确。“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前提,可减少进厂焚烧处理量的同时,减少“垃圾处理费”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目前,我县还没有建立这方面的考核目标。经调研了解,城乡统筹转运进焚烧厂的生活垃圾每天达400余吨。包括城乡在内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的垃圾中,“易腐垃圾”的占比为15—20%,。可以将这部分“易腐垃圾”分离出来作为有机肥,将其“回归自然”生态利用,可节约垃圾处理费100余万元。

4、餐饮垃圾收集量较低。为确保市民的饮食健康,继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后,我县又新建一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并于2022年2月投产运行。这一终端处理设施的建成,为杜绝“地沟油”循环到餐桌危害市民健康提供了物质保证。但就目前餐厨垃圾实际收集量很少。处理厂餐饮垃圾日处理能力为100吨,而目前日收集量不到30吨。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监管不到位,没有杜绝餐饮企业对其产生的餐饮垃圾(泔水)、地沟油私下交易行为。

六、对策和建议

1、拓宽“垃圾分类”宣传面。建议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将“垃圾分类应知应会常识”宣传到社区、学校、商场超市;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2、夯实责任,完善督查考核制度。夯实镇街、社区、小区物业等各部门单位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各基层单位垃圾分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3、加大餐厨垃圾管控力度提升收集量。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包括城管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农委等部门),加大管控力度,杜绝餐饮企业对餐饮垃圾(泔水)、地沟油私下交易;健全和完善餐饮垃圾收运体系,充实收运人员和收运车辆,适应需要,增加垃圾容器投放量,确保区域范围餐饮垃圾(泔水)、地沟油应收尽收。

  4、源头减量、系统治理。 城乡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事关生态环保、民生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着重抓好垃圾收集处理、垃圾分类的“增量”和“减量”问题。为增加“垃圾资源化利用”、增加“餐厨垃圾收集量”比重。逐步减少“生活垃圾总量”,降低“垃圾收运和处置成本”。实现“生活垃圾总量”减少,必须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亟待建立适合当地的“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镇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统筹有机易腐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布点、规模、辐射区域,优化配套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合理配备保洁员数量,科学选择处理模式及技术。推行农户源头分类和保洁员二次分拣的“二次四分”方法,即:农户源头将垃圾分为易腐烂垃圾和不易腐烂垃圾,并定点投放有毒有害垃圾;村保洁员对不易腐烂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易腐烂垃圾实施就地生态处理;可回收垃圾由镇废旧物资回收站回收;其他垃圾纳入“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集中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由城市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按相关规定统一收运处理。

  源头减量、系统治理。加强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机衔接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控制各环节垃圾产生,减少生活垃圾直接焚烧或填埋处置量。加快建设与垃圾分类相匹配的终端处理设施,系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在建立健全有效管理体系之前,可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区域或场所进行试点、探索,取得一些“可复制的经验”后再全面推开。

5、健全机制、依法治理。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下的综合协调、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法制和政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处置)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