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撤市设区后淮安区财政经济发展情况调查与建议

淮安区财政局  赵长宝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地处苏北腹地,原为县级淮安市,1988年,淮安县撤县建市,2001年初撤市设楚州区,2012年改为淮安区。通过初步分析,撤市设区以后,该区财政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区划调整前该区财政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全市第一,区划调整后该区财政经济主要指标逐年下滑,与周边县区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加大。

一、影响及原因

淮安区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出生地,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四位伟人家乡相比,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财政收入上,远不如韶山和宁乡、仪陇、广安,而在发展潜力上又差得多。该区近年经济虽然逐年增长,财政状况逐年改善,但与以上四位领袖的家乡相比,该区目前在财政运行中还存在着的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2001年撤市设区后,该区财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撤市设区,不利于淮安区财政经济发展。撤市设区突出问题是职能萎缩、权力上划,许多自己应办事情办不了,严重制约淮安区经济发展。一是将有稳定非税收入单位上划市级管理,影响区政府调控能力。该区从2001年开始,按照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为确保财政平衡,坚持“内外统管,综合平衡”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如该区水警大队、国土局等单位的预算外收入比较稳定,且数额较大,撤市设区后,这些单位陆续上划市级管理,据统计每年影响该区调控资金近1000万元。二是虽已撤市设区,但仍承担县级职能,实际仍然是完全县,但又没有赋予相应的县级权限,从而不利于淮安区财政经济发展。三是淮安区社会总人口占淮安市总人口近1/4,按目前市级财政经济状况,带不动拥有近120万人口的淮安区同步发展。

(二)撤市设区,影响工作效率。撤市设区后,由于土地规划和审核权限等统一上划市级,许多事情汇总拿到市里批,市汇总到省批,影响办事效率,往往错失良机,导致地方所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难以兑现,造成客商来淮安区投资的热情不大,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影响到财政经济收入的增长。

(三)撤市设区,影响淮安区知名度。由于淮安区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众多,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县级40个。其房屋维修、珍贵文物维护各项开支很大,且逐年增多。撤市(县级)建区后,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得各项经费难以保证,直接影响着本区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直接影响周恩来故里的整体形象。

(四)撤市设区,制约财政经济发展。撤市设区,该区的地盘小了,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与周边县区之间财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明显存在,差距也越来越大,比如撤市设区后该区财政收入逐年被其他县区超过。2005年被淮阴区超8459万元,2006年被市开发区超1047万元,2007年被涟水超2746万元,2008年该区财政收入总量排第四位,比开发区、淮阴区和涟水县分别少52775万元、24924万元、和5374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被淮阴区超570万元,2007年被市开发区、清河区分别超13113万元、1171万元,2008年被盱眙超693万元,排名第五名,比前三位的开艰区、淮阴区和清河区分别少42116万元、18590万元和9621万元。特别是与原同一区域的盐河、黄码、徐杨、南马厂、席桥等调整乡镇以及区内有关部门(国土、税务、工商、计量)上划对比,工资水平差距很大,造成淮安区老干部、教职工反映强烈,直接影响淮安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五)撤市设区,直接影响省财政厅对该区的支持。该区从县级市变成市管区,在省市的关心下,该区虽享受了财政转移支付等优惠政策,但与省直管县相比,该区还有许多政策受体制影响享受不到。省财政对省直管县的相关会议,该区已不再参加,导致了省对省管县的一些优惠政策该区无从知晓,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加上大多数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向省管县倾斜,区级享受的比例和范围明显减少。同时,财政往来资金结算、各项专项资金申报和拨付的及时性上得不到保证,有的明显滞后,从而也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对淮安区的财政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更大影响。

二、思考与建议

   由于淮安是富裕省中的穷市,淮安区又是穷市中的穷区,因此,仅靠淮安市及淮安区自身很难解决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恳请国家和委、省政府考虑淮安区财政实际困难,进一步加大对淮安区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帮助淮安区从根本上扭转该区财政的困难局面,确保社会稳定。

1、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淮安区发展定位。淮安区目前既不属于区,又不完全享受县级待遇请求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将淮安区重新规划一准确的定位,由区改为县,否则淮安区财政经济将还要下滑

2、工业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南北产业转移工作的推动力度。把苏南地区一般加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淮安区,既有利于加速淮安工业化,也有利于提高苏南工业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力,缓解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淮安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淮安区工业经济不仅要做大,更要进一步做强。鼓励淮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于比较优势,明确产业主攻方向,有重点地发展农业近缘工业、资源优势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积聚,着力提升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积极选择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工业进行突破,培育淮安工业的后发优势。三是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扶持淮安区发展的各项政策。请求省里在技改贴息、新增长点扶持、电力优惠、科技创新等政策方面更多的向淮安区倾斜。另外省里的确一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较难落实。因此建议从淮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进一步细化扶持淮安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

  3、交通方面。一是加大对淮安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近几年,淮安区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前所未有的。这大大地改善了淮安的经济社会面貌,增强了对外吸引力,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建议在淮安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综合考虑,不仅是公路交通,还要有铁路交通,淮安区虽然改变了地无寸铁的状况,但铁路总里程依然太少,我们希望延长淮安区的铁路里程,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4、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对淮安区人才培养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建议继续加大对淮淮安区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培养大批本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特别是实用型人才,提升全社会人文素质。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淮安区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难以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工业发展。建议继续加大对淮安区社会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减轻财政压力,使淮安区能够抽出更多的财力用于工业经济的发展。

  5、请求继续享受县级待遇,实行省直管。淮安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伟人家乡,全区人口120万人,下辖16个镇,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弱区、财政穷区。尽管淮安区政府和各部门都作出很大努力,采取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但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够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为此,建议将淮安区视同县级管理,享受县级待遇,实行省直管。否则将不利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淮安区目前的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同时与一代伟人家乡知名度也极不适应。

  6、请求在政策上继续倾斜。韶山、宁乡、仪陇、广安等四个伟人家乡在中央和省、市关怀帮助下,享有中央有关部门和省会城市直接挂钩扶贫、财政上交全免、逐年增加财政补助等特殊政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财政状况有了较大改观。淮安区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里,与以上四位领袖的家乡相比,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财政收入上,远不如韶山和宁乡、仪陇、广安,而在发展潜力上又差得多。为此,恳请上级比照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四位领袖家乡,从政策上、体制上、补助资金上等方面继续给予特殊照顾和扶持。

7、请求将淮安区纳入淮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淮安区是一座古城,由于该区城市维护费收入总量较小,安排城市维护费支出中,80%用于人员经费支出,使市政基础建设欠帐较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市政基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欠账较多。无力对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致使城区部分主干道坑坑洼洼、下水道年久失修,直接影响到市容、市貌和居民正常生活。

为此。请求市委、市政府将淮安区与老市区一并统一规划考虑,由市财政每年统一安排专项城市建设资金,以加快淮安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8、请求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国家省市重点工专项资金。近年来,淮安区有几项重点工程需要区财政配套大量的资金:一是国家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房屋拆迁及土地补偿资金共需1.5亿元,而上级仅补助2千多万元,要求区配套1多亿元,财政实在难以承受;二是按照市政府迎接“大运河文化节”的要求,淮安区先后启动了河下古镇开发与保护、里运河生态采水风光带、“三湖”环境整治、漕运博物馆建设等工程建设,这几项工程预期投资总量太大,目前已投入上亿元,而淮安区是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保护性建设单凭淮安区财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请求市委、市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重点工程建设上给予专项支持。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