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淮安市老科协财经分会  王明伦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古往今来,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受到高度关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的饭碗比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全面深化粮食改革、发展粮食生产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并提出粮食安全要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近年来,由于全球疫情漫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就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限制粮食等农产品出口,有钱也难买到粮,很容易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再加我们国内由于自然灾害、耕地质量、土壤污染、粮食浪费等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针对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新要求,财经分会深入部分县区、部门开展调研,着重从淮安市粮食生产基本情况、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的意见与建议。

一、淮安市粮食生产的基本概况

淮安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江苏省第三大粮食主产市,有着较为深厚的农业发展基础,以占全省近10%的耕地生产了14%的粮食。粮食是淮安农村经济一大产业优势,在全省可以打造的一张地方特色名片,近年来地方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谋划,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支撑,放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

一是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淮安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为主,兼种玉米、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025万亩,产量490.5万吨,较去年稳步增长。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83万亩、总产288万吨,小麦种植面积473.61万亩、总产183.2万吨。稻麦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93.3%,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5%以上。

二是优质稻麦品种优势初步凸显。参照省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目录,全市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总计260万亩,占全部稻米种植面积的54%;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面积135.7万亩,其中弱筋小麦60万亩。优良食味稻和专用小麦主体品种占比得到显著提升, “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为培育全市百亿元级优质稻米和五十亿元级优质小麦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品种基础。

三是中高端稻米、专用小麦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受粮油市场发展趋势影响,广大种植户越来越重视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有条件、懂技术的经营主体逐渐转向优良食味水稻的种植及“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其中盱眙、金湖、洪泽等县区综合种养面积近110万亩,大大提高我市中高端稻米面积比例。2021年全市中高端水稻种植面积281.5万亩,占比59%,亩产值3596.3元,总产值101.25亿元,占比76.2%。其中高端水稻面积115.7万亩、总产68.6万吨、产值54.16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加5.7万亩、4.3万吨、3.4亿元;中端水稻面积165.8万亩、总产89.5万吨、产值47.1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加69.8万亩、32.3万吨、17亿元;专用小麦面积总计135.7万亩、总产52.5万吨、23.5亿元,较2020年分别高65.7万亩、25.3万吨、11.34亿元。

四是优质稻麦品牌效应逐步增强。全市现有90多家大米加工(贸易)企业,其中24家获得“淮安大米”品牌授权、9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4家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021年,“淮安大米产业联盟”大米产销量68.25万吨,其中“淮安大米”包装产品35.23万吨,优质稻订单基地41.6万亩。2021年,“淮安大米”在《品牌农业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多家行业媒体联合发起的“中国好大米”网络票选中排名第三,当选“中国好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全市现有优质小麦加工企业7家,其中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属国家级龙头企业,淮安市新象面粉食品有限公司和淮安市玉禾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属省级龙头企业,面粉品牌在国内和省内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保证粮食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淮安市在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方面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措施,重点培育和扶持优质稻麦种植经营主体,大力推进“淮安大米”品牌建设,并将其作为“淮味千年”优质农产品的一项重要内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强化考核推动,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粮食安全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被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点目标任务,也纳入了“六保”工作内容。为将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落实,按照“三稳二优一增”,即“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优结构、优布局、增效益” 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粮食生产主体责任,将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下达2021年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通知》,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地方各级政府对优质稻麦种植面积也列出了详细规划,对其区域科学布局进行统筹安排,有效保障了优质稻麦产业持续发展。

二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条件。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支农投入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支农投入,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支持灌区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建成开发面积49.5万亩,比上年提高了13%,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65万亩,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条件,为全市粮食稳产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加强各项财政补贴政策落实,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加强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支持大型农机合作组织装备、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巩固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创建成效,突出重点,优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育秧流水线、高速插秧机以及基质育秧新技术,重点建设一批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示范片。进一步延伸农机化服务链条,推动粮食烘干、植保等环节机械发展,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强农民财政补贴政策落实,提高种粮者的积极性。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以奖代补政策,不断完善补贴资金的发放办法,简化发放环节,规范操作方式,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各项补贴政策执行到位,切实让农民得惠受益;加强优质稻麦生产主体扶持,依靠补贴推动发展。为进一步调动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稻麦产业积极性,除将耕地地力补贴、水稻种植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等国家和省级补贴项目优先向优质稻麦倾斜外,各县区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出台了地方性补贴政策,如盱眙县县政府针对新建连片面积50亩以上虾稻共生基地,一次性奖补300元/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再如金湖县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项目资金3000万元,项目优先补贴优质稻麦育种主体,以项目补贴促进优质稻麦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依靠创新驱动,扩大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按照稻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实施要求,全市认真落实好“四个清单”,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通过项目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户“五新”技术的应用。全市现建有5个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示范基地,研究集成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的粮食生产技术体系,结合相关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载体,提升优质稻麦生产先进技术覆盖率,促进稻麦产量提高、质量提升和效益增长,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多年来,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深厚,粮食稳产高产,但从国家粮食发展的安全战略考虑,以及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是耕地质量不优,被占用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耕地污染和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地地力严重透支,耕地质量退化,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旱涝保收的良田相对较少、占比不高。此外,有部分地方通过变通非法占用的农田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有的农田已非农田,虽然纳入农田计算,但实际上已不再是种粮的农田,有的甚至已抛荒或被建筑物占用。

二是种植技术创新集成不足,优质稻麦产业链偏短。主要体现在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不足,农机农艺不配套,肥药施用量偏高,抗逆保优措施跟不上等,往往出现优质品种却种不出高品质。优质稻麦产业链偏短,全市近70%种植主体的优质稻麦仍是以普通商品粮销售,不仅浪费了优质资源,也拉低了优质稻麦产业整体效益,制约了优质稻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粮食浪费问题突出,节约意识需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达800万吨,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特别是一些大学校园每年倒掉的食物可养活1000万人。从我市的情况来看,不论在城市的餐桌上,还是在农村的餐桌上食物浪费情况还时有发生,惜粮意识不高,节约意识不强,“光盘行动”任重道远。

四是农业新型队伍不足,土地承包价格偏高。从目前农村生产情况来看,55岁以上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老人农业”现状没有明显改观,即使现行新型土地承包经营的家庭农场主,也存在年龄偏大问题,且文化程度不高,农业新型年轻经纪人队伍不足。由于从事原粮种植的小型经营主体占比较高,他们自身不具备延链的经济和管理实力,即使种植优质稻麦品种,大多是以原粮销售为主,售价与普通稻麦市场价格相当,且优质稻麦种植补贴偏少,当前全市优质稻麦经营主体大多仅享受国家和省级的种粮补贴,极少数县区专门出台种植或加工补贴,种植户的收益偏低,再加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价格不断上涨,挤压了种粮者的利润空间。据我们调查了解,农村上一轮土地承包价格基本在700—800元/亩,近年来已达900元/亩,有的地方每亩已超过千元,种粮已是微利,如经营不好基本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种粮积极性受挫,热情不高。

四、几点意见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本文拟从财经的角度,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一)加强土地治理,提高耕地质量。一是提高重农重粮意识,增强粮食安全工作责任。要加强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充分领会精神实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粮食安全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党政同责、严格考核,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形成重农重粮的政绩导向。二是开展新一轮耕地保护专项治理,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加强对农田占用、占补平衡、存量挂钩工作进行“回头看”,对涉及政策变通占用基本农田或以次充好,以及多年占用基本农田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处理的,要坚决依法依规处理到位,确保现有的基本农田必须是良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杜绝土地抛荒、圈占。三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高优质良田在全部耕地规模中的比重。要进一步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该投入的钱一定要投、该拿的钱一定要拿,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综合施策,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建设模式,实行水土田林路电综合配套,突出田间灌溉工程、机耕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谋划土地平整、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等耕地质量提升建设,因地制宜推行节水、节地等管道输入灌溉技术,并利用现有沟、渠、塘等,建设生态缓冲带、地表径流积蓄带和再利用设施,实行农田退水净化再利用。

(二)支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粮食稳产高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应突出优良品种的推广、集成高产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等。一是注重财政支农项目引领,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能。实施水稻小麦绿色高质高效、防控示范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创建,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通过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引领和推动,实现优质稻麦生产基地项目融合实施,进一步提高优质稻麦产业综合生产水平。二是围绕全市全年稻麦种植面积和稳产高产目标,进一步支持优化品种布局。落实好各项财政惠农政策,将各项支农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政策效应,提高广大农户种粮积极性,保证全市水稻、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75万亩以上,水稻、小麦总产稳定在57亿斤、38亿斤以上。支持优化品种布局,按照品种连片化、技术标准化、投入绿色化、产销订单化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增加优质食味稻米、订单专用小麦面积。三是加大国字号企业招引,推动农户改进种植技术方式。通过招引国字号的稻麦加工企业,提升优质稻麦整体加工营销水平,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以企业高标准“倒逼”农户改进种植技术,实行优质稻麦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价值,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崇尚节粮意识,坚持光盘行动。加强舆论宣传,开展节粮行动,建议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开辟节粮宣传专栏,组织节粮专题公益广告宣传,深入开展“进广场、进学校、进社区”节粮宣传周活动,实现人人参与、全民节粮。强化制度约束,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对餐饮行业、单位食堂、公务活动、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不同主体,加大监管力度,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设立曝光台,对浪费食物的人和事进行公开曝光,对党员干部带头铺张浪费的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注重解决粮食收储、销售、加工过程中的浪费问题,形成全社会节粮的良好风尚。

(四)加强新型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保持土地承包价格相对稳定。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来农村种粮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耕种的土地也承包给了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而种田承包大户或家庭农场主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各地在支持其生产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并鼓励中高等学校及农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兴办农庭农场包地种粮。鼓励涉农科技人才及老科技工作者送科技下乡、送技术上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培养新型经纪人队伍,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提高种粮者的土地效率和效益,对成绩突出的可优先推荐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市“533英才工程”,对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的可以给予表彰奖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持土地承包价格相对稳定,建议出台地方性优质稻麦财政补贴政策和土地承包价格的指导性意见,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得惠受益。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