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关于加强淮安市农作物种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黄启武    芸  李慧秋

(2021年10月)

 

种业是促进科技兴农、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核心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连续对现代种业发展做出部署,提出要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我市是农业大市,尤其是种植业和粮食生产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显著的区域优势,而推进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对发展我市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选定对加强农作物种业建设作为先行调研课题。自今年3月初开始,我们与市农业农村局组成调研组,通过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参加的调研会、主要种业企业座谈会、赴扬州考察学习、至金湖制种基地调研访谈等活动,经综合研讨、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现综述如下:

一、我市农作物种业基本概况

我市是种植业大市,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023万亩左右,蔬菜面积145万亩左右2020年底,全市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及延伸产业的总产值23.85亿元;育成“淮字”系列农作物新品种100多个;拥有稻麦种子生产基地20多万亩,年生产常规稻麦商品种子9500多万公斤、杂交水稻商品种子300多万公斤;拥有农作物持证种企8家、种苗中心(企业)300多家,经营门店1700多家。

我市农作物种业在大宗作物,尤其是稻、麦、玉等粮食作物的良种育繁推、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课题化育种模式、传统的营销方式和经费不足等问题,给我市种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困扰。

1、监管能力不够。目前我市市县两级种业行政执法经费主要来源于省农业公共服务补助专项,仅仅能够维持农业综合执法与监督,开展种子市场例行检测和品种安全性测试,缺少购买各种仪器设备的专项经费,种子质量检测、监管手段落后,质量全程跟踪服务和管理难以到位。

2、品种结构不合理。在种业机构调整后,我市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推介和安全性综合测试等技术服务职能,仅靠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开展少量工作,不利于我市品种布局的优化。近年,“市面品种多、主导品种不突出,优质品种占比不高”的态势在农村到处可见,对淮安“十四五”期间打造稻米、种业两大百亿级主导产业极为不利。

3、供种能力有风险。在良种繁育上,我市农作物良种繁育除农垦大农场外,以“公司+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或农户”模式为主,基地主体小、散、不稳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管理粗放,种子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在服务能力上,种苗中心(企业)经营服务方式大多仍以简单种子和良种营销为主,提供集种苗、农机农艺服务和商品化生产等集成服务能力低缺。在抗风险上,种子种苗生产保险尚未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种业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在质量控制上,生产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技术人才队伍缺乏,种子种苗生产质量标准不完善,指标不规范、方法不系统,制约和影响种子种苗高质量、精品化发展和产业链延伸。

二、农作物种业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十四五”期间规划重点打造“稻米”“蔬菜”两大百亿级产业、“食用菌”“中药材”两个成长型产业,以此目标,种业建设的现状与之需求还不相适应,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体系与职能机构多变,职能划分与队伍设置不够清晰、稳定。

原来的市县(区)种子管理站机构属事业单位,但集行政管理与事业发展于一身,履行种业监管、技术推广与指导产业发展的职责,队伍比较齐全。2018年前后机构改革时,为政事分开,撤销了市县种子管理站,改由农业行政执法机构负责种业执法、监管和部分事业职能。原有的种子专业队伍也大多变动拆散,职能调整不清晰、不及时,种子事业出现网破线断。近期市局明确设立种业管理处(行政),挂靠科教处。县区则处于牵头、挂靠科室不一的状况,专业人员也大都没有归位(详见附表1)。有的县区在岗的种子专业人员只有一、二人。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和新调配的种子行政管理人员大都是种业门外汉,至今市县种子工作仍有断痕与缺失。

(二)种业发展不均衡,短板较多,创新提质不足,服务水平不高。

一是我市大田作物尤其是稻麦玉等粮食作物的种业与蔬菜、园艺、饲草、药材等经济作物、特种作物的种业处在一长一短的状态,后者仅是从外地调进部分种苗和单纯营销的格局,没有形成产业,营销品类与规模也很有限,不能适应发展高效农业和种植业向广度、深度拓展的需求。

二是产业链延伸不足、不力。即使是大田大宗作物用种的精加工、种子包衣、药肥处理、种苗脱毒、组培育苗、商品化供苗(包括专业化机插秧供苗)以及贮运冷藏等产业环节与服务项目不是处在空白就是处在不持续、不稳定、规模小、不上档次的状态。

三是科技含量偏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业水平不高。我市良种繁育除稻麦外,大多有赖于购进。种子产业各环节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装备老化短缺,种子繁育、加工、贮运与示范推广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也偏低。

四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十分薄弱。目前,我市仅农科院在稻麦、大豆、甜玉米等几个作物育种中收集、保存、利用了部分种质资源,其它领域几乎没有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特别是我市原有的一些地方优质品种资源不仅没有保存利用,正处在退化、消失的境地。如,现在上市的高产蔬菜品种韭菜、丝瓜、菠菜、大白菜、胡萝卜等几乎都没有本地农家品种的食味优良。

(三)大宗作物品种布局区域化与优质、高产、生态型良种推广还不能适应高效农业发展与环保的需求。

我市稻麦主体品种在许多乡村并不突出,尤其是种子市场放开后,在很大程度上农民购种跟随广告和销售商的宣传引导,而销售商经营的品种又往往以追逐高利为目标,以致在许多地方的稻麦品种既多又乱,籼粳插花、早晚并存,几乎是一家一个样,不能实现连片种植和优质良种规模化、区域化种植,不利于作物田间管理、灌溉排水与作物增产增效,更不利于同品种优质稻谷收购、加工和优质品牌产品的开发。

我市农作物良种示范推广也存在力度不足、深度不够和不平衡的状态。有一种错误的说法:“搞良种示范推广白花了人力财力,获益的是种子经销商。是给他人做嫁衣裳”。近年,一批新审定的优质、高产、熟期适宜、生态型稻麦良种,推广应用不快不广。优质稻米的品牌开发已滞后于周边地区。小麦赤霉病在我市连年发病已有二十余载,至今没有选育出适宜推广的抗病、耐病主体品种,生产上沿用的几乎都是感病品种。其它作物的优质、高效、生态型良种的育繁推更是薄弱。

(四)经营体系有待完善,经营主体弱小,服务能力不强。

种子企业普遍小而弱,大多只是购销经营,缺乏创业开发、多元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在现代种业建设中难以起到创新带动作用,更不可能投入新装备提升科技含量,拓展产业链,集育繁良种、加工优贮、供种供苗于一身,为农业提供精准优质全方位的产前服务。

三、加强我市农作物种业建设的举措与建议

(一)健全种业监管服务体系,稳定充实种子专业队伍。

首先要健全市县(区)两级种子职能机构,已经设立的市种业管理处和县(区)种业管理科,要配齐人员,专业对口、定位定岗,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能。建议尽快改变种业管理处(科)挂靠其它处(科),或由其他处(科)代管的格局。在市县(区)农业农村局内部要理清种业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推广、种业建设的职能与职责,行政执法中的案件查处可由局执法机构履行,技术推广应由推广机构承担。种业管理处(科)应是种子法实施主体,强化监管职责,同时要组织推动种业产业建设,推动种业科技进步。要配备少而精的种子专业人员,以便与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协同促进种业科技进步。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明确一名农技人员分管种子工作,健全市、县、乡三级种子工作网络。

其次要保障经费和加强队伍建设。建议市县(区)两级政府依据新修订的《江苏省种子条例》规定:种子行政监督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解决目前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将原有种子管理技术骨干归队,积极调配和培养专业精、能力强的种子技术人员,保障各项业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此外要强化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建议按照“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全面覆盖、运作有效”的原则,增添和提升市、县两级种子质量检测仪器装备,配齐种子质检人员,提高种子质量检测效率与精准度。探索种子质量检测机构实施种子种苗质量认证工作,构建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种子种苗质量可追溯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种苗纯良化程度。

(二)尽快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短板。

近期,应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对淮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整理、搜集,查清资源家底。在此基础上,再经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确立淮安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同时,建立淮安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圃)。建议由市农科院、市蔬菜研究所作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责任主体。以此对我市濒危、特有的地方特异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保护,防止种质资源、重要基因的丢失;并解决育种种质资源重复保护和共享难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空间和价值。

再则,应制定《淮安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为我市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经初步测算,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和建立“保护名录”需专项经费30万元左右,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及运行费用需100万元左右,需列入基础性科技项目给予财政投入。

(三)强化政策扶持,构建特色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框架。

要加大对高产优质生态型新品种选育、引进、鉴定、试验和示范推广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进一步提升育种创新能力。要组织科研院所和一流的设施、技术、人才投入开发高、优、名、特新品种;要增强引进、输入处在育种科技前沿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在本地设立多点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鉴定、遴选和试验示范工作。要推动资源、人才、技术加快向有实力的企业聚集流动,促进科、企深度融合,整合各方创新力量和资源要素,从种业源头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和适宜全程机械化的作物新品种。建议对中国种业协会AA级信用企业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给予政策扶持,重点项目为建立育种和新品种安全性测试基地(共605亩)及配套基础设施。同时要增强良种示范推广的力度,做到因种栽培,良种良法一起推,充分发挥良种增产增效的功能,强化种业建设与生产发展的一体化。

(四)造就一批有实力、能创新、功能强、服务优的种苗企业,强化育繁推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建设。

一要培育一批销售额超亿元的种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区域种业要素与资源,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立商业化种苗繁育推模式与机制。

二要支持种企通过科企嫁接联合,做精做专种子、种苗产加销和推广配套服务,引导、聚集各类主体建造特色种业园区和种业村镇,推动地方规模化种子种苗产业发展。

三要注重培育特色种苗产业,要立足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增强特色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苗的供应能力,扶持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的种苗繁供中心和原种场(合作社、家庭农场)。

四要推动种业融合发展,拓宽经营服务渠道,从初级的种子营销,向供种供苗、农机农艺服务和商品化生产等集成服务的方向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

五要提升种苗生产服务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建议先以我市近两年获省厅认定的38家《江苏特色优势种苗中心(企业)》为扶持对象,强化种苗生产经营规范化建设,建议对符合条件的种苗中心(企业)颁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其它相关合法证照,并建立种苗繁育推广基金,根据供苗质、量给予资金补助。扶持“优势种苗中心(企业)”建设,扩大优质苗种生产规模,提升种苗生产科技含量与服务水平。近年,尤为迫切的是要积极扶持和发展水稻机插秧与蔬菜育苗供苗中心,增强供苗能力,拓展产前服务,从而,促进机插秧与园艺产业的发展。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