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之基 ——金湖县用“稻香麦浪”守护乡村灵魂的启示

吴耀平 万玉廷 姜瑞荣 杨登平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一个重大问题。”《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枝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各地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中华大地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广袤的中国农村把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了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2021年10月,《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规划》正式印发实施,提出了“八个全面”重点任务,在“全面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中,首当其中就是坚决守牢粮食和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做到纲举目张,实现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不忘筑牢乡村产业之基。

金湖县能够吃透乡村振兴的大政策,立足本县独特的资源禀赋,筑牢乡村产业之基,粮食生产30多年经久不衰,既牢牢守住了农业的核心地位,又为乡村振兴展现美丽画卷,增添发展后劲。金湖县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启示之一:矢志不渝有定力。金湖县是地处苏北的小县,总人口32万人,6万农户。早在1983年,该县粮食总产量6.5亿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均产粮超一吨,人均售粮千斤”的县,并被评为江苏省改革开放五大成就之一。此后,金湖县粮食产量连年增产,经久不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户均产粮16000斤,人均产粮3000斤。金湖历届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金湖是个农业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无论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还是加快城镇化步伐,都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都要解决好“吃饭问题”这个头等大事。推进乡村振兴,千万不能忘记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当然,发展非农产业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但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乡村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为基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只有以“稻香麦浪”筑牢乡村产业之基,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走得稳当扎实。金湖县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耕地红线不突破,每年都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在50万亩以上。积极落实党和国家惠农政策,做到惠农补贴“五到位”,既政策宣传到位、张榜公布到位、监督检查到位、信访工作到位、打卡发放到位,并全部采用“一卡通”的形式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启示之二:科技投入见成效。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决定性力量。因此,金湖县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把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到多依靠科技和效率上来。多年来,金湖县深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这“三品一标”,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全县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68.7%,省、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2020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51.2万亩,实施5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方,单产达810斤;水稻栽植面积56万亩,落实水稻高产万亩方12个,水稻总产量突破6亿斤,为粮食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该县做到土地不仅要种,更要养,坚持土地涵养不动摇。全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率达92%,提高有机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纯量强度由2.16公斤/亩降至1.5公斤/亩。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达98%,推广化学、物理、生物等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农药防治,单位面积农药施用纯强度由0.2公斤/亩降到0.12公斤/亩。金湖县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效能、多功能农业机械。全县农机总动力76.37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机械动力102.9千瓦,居江苏省前列。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3022台(套),大中型拖拉机4038台(套),粮食烘干机312台,农业机械化水平96.8%,成为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

启示之三:设施配套强基础。金湖县地势低洼,三面为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所环抱,承接淮河上游18万多平方公里的洪水宣泄入江,素有“淮水走廊”之称,历史上“十年九淹”,粮食产粮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金湖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兴修水利、治服水患。特别是淮河入江水道建成后,由三河闸奔腾而来的滔滔淮水,在入江水道的夹持下,直接注入高邮湖进入长江,摆脱了水患的金湖人民,不断加大投入,实现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在圩区,狠抓水系河网化建设,深挖沟、高筑圩、架机泵、修涵闸、配桥梁,使农田挡水、排水、降渍、灌溉、引水、蓄水能力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在丘陵地区,所有的荒地开垦以后,进一步实行“旱”改“水”,兴办“丘陵地区引水上岗工程”,确保粮田稳产高产。金湖县还十分重视科学治水,实现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化。全县全面开展河塘整治工作,清淤、加宽、竣深、绿化并举,营造出水碧景秀的水乡农业风光。该县在115公里淮河入江水道大堤上,更新树木910亩,新栽水杉、杨树、果木40多万株,使堤防森林覆盖率达100%。堤防绿化改造后,既起到防风固堤、抵御洪水的作用,也起到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如今的百里长堤林荫延绵,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金湖县还把防洪保障工程与国家南水北调相结合,拓浚引大运河水入三河的金宝河,配套建设节制闸、套闸、补水通航闸,建成南水北调金湖站,调水能为150立方米/秒。既缓解山东、江苏、安徽等输水沿线城市的供水紧张局面,又改善了金湖地区农田灌排状况。

启示之四:勇于创新气象新。只有改革创新,才有活力,才有出路,乡村振兴才会展现新气象。金湖县在坚持筑牢“稻香麦浪”乡村产业之基的同时,加快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进而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激活了金湖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首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金湖县积极开展农业农村工作创新,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收益权抵押贷款,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造了条件。银涂镇种粮大户姜勤通过土地流转承包3000亩土地,以土地为抵押,获得贷款200万元,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到2020年,全县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046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土地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5%,水面养殖面积占90%,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占95%。同时,建好特色农业基地。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5个。陈桥镇东方园林产业园占地20000亩,总投资5亿元,集粮食种植、园林苗木、水产养殖等为一体。凡被流转土地的农民除领取流转金外,还可以到产业园打工,真可谓“一举两得,收入翻倍”。在前锋镇现代渔业产业园内,5000亩如棋盘连块成片,全部采用水质监控和塘口监管系统,集河蟹健康、生态、环保、高效等养殖技术为一体,是淮安市唯一省级现代化渔业示范区。该县先后承担国家级“中华绒鳌蟹产业化链式开发”、省级“退围还湖网箱标准化养殖技术”等项目,使全县水产品产量达到5.5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120.2公斤,是江苏省平均水平的3.43倍。此外,打造地域农业品牌。金湖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具特色的品牌资源。全县农业种植“三品”产量达92%,水产养殖产量“三品”达95%,省、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19个农产品获批国家工商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岛田大米等30多个农产品获省、市知名商标或著名品牌,拥有204个“淮字号”无公害农产品。金湖县创成国家放心粮油食品基地、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