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建议开发藏军洞 拓展淮安旅游业

 


建议人:淮安市淮安区老年科学工作者协会会员 秦九凤

 

藏军洞在我们淮安流传甚广,从军事史上说,它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地下长城。盼望它重见天日是淮安多任领导人和百万人民的心愿。我们如果能很好地开发藏军洞,那就必定能拓展和振兴我们淮安的旅游业。

志书关于藏军洞的记载

1980年我从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山阳志遗》、光绪年间的《山阳县志》和民国年间的《咏淮纪略》等志书上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新城东门楼下有地洞,深不可量,周环丈余……”

好几个版本的《山阳县志》都说此洞“乃创城时建,从地下直达柳蒲湾,去城三十里”。淮安新城筑于何时?《山阳志遗·卷一》上说,“旧志载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韩蕲王(即韩世忠,梁红玉丈夫)筑城(指新城)。”而明天启《淮安府志》的记载是,淮安新城“是由元末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人,今属大丰县,元末起义军领袖。他1353年称王,国号周;元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为朱元璋所灭)部将史文炳建造的。”若属前者,藏军洞已深埋地下879年。若属后者,也已长达660余载,都称得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了。

《山阳志遗》上还详细记载了发现藏军洞的情况,“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时间段在公元1573年至1620年之间)末,菊花沟(今涧河在明代的名字)农人挑沟,忽见砖墙,以为水淤砖桥也;毁之,得砖若干,建太平庵于其处。因取砖无尽,始知为此洞,惧而填之。”藏军洞并非只有这一次发现。《山阳志遗·卷一》上还有一段记载,“乾隆三十四、五年间(公元1769、1770年),新城西门外相家湾居民修宅,掘地见洞。上下约五尺,洞首以石板遮盖,壁有方穴,疑置灯者。深入里许,有土神祠,下泥淤垫,上滴水珠,人不敢深入,其长达何处,未知究也。”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恐怕难以记述得如此具体、真切。

我们淮安民间关于藏军洞的传说更多。有人说,南宋初年,韩世忠、梁红玉夫妇联袂守楚州筑新城抗金兵时,因为敌众我寡(金兵10万,宋兵3万),楚州城常被金兵包围,为了打破金兵封锁,就于新城东门楼下建造了藏军洞,以便一旦城市被围,就从地下运兵送粮,使之进退自如。还有人说,藏军洞离地面有四五丈深,洞内可让五匹高头大马同时驰奔,因此,有人也叫它“五马并行洞”。清时淮安文人卢介清在《咏淮纪略·下卷》上还留有赞美藏军洞的诗句:“行军上策贵藏军,暗设机谋驰敌氛。洞里伏兵三十里,一声咤叱壮风云。”

1984年,淮安县进行“文革”后的首次文物普查。季桥乡出土了明代田春野的一方墓志铭,上边刻有“葬于凤凰墩鞠花沟祖茔”十个字。其“鞠花沟”三字印证了上边说的明万历年间确有“菊花沟”这一地名。而我们从新城东门的旧址处往东引到三十里的地方又正好是今天山阳街道办事处所属季桥的大湾 、小湾、潘柳等村庄。它们应该是由古地名“柳蒲湾”演变而来的。若从新城东门旧址处往这一方向引一条直线过来,又正好和当年黄淮河故道山阳湾旧河床的南堆堤重复,也正是建造藏军洞最有可能和最方便的地方。“山阳湾”旧河床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黄河影”。笔者小时因姑母家在当时季桥的宏图村,而我的家在席桥的三里村,所以每次去姑母家时,都是从黄河影上经过,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搞田园方正化,“黄河影”被填平,才不见了踪影。

淮安几届领导人藏军洞的情结

我最早写作的关于藏军洞的文章是发表在我们淮安县文教局创作组办的《淮安文艺》小报创刊号上的。那是1981年春天。时创作组组长靳全生同志出于扩大这张小报影响的考虑,将报纸寄了一份给当时的中共淮安县委书记张恒顺同志。他看了拙文《藏军洞》后,很感兴趣,亲自打电话到县文化馆——时创作组办公室在文化馆院内,创作组无电话——希望我们多写一些类似于藏军洞这样的文章,为此他还为我们的《淮安文艺》题写了报头。

1983年起我被调到县委宣传部搞新闻报道。1986年7月2日,《淮安报》三版再次发表了我根据一些新的资料写作的《淮安藏军洞》。新任县委书记曹楷同志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他按捺不住对这一古迹的遐想,拨通宣传部的电话,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老秦,最近几年我们淮安修复了不少名胜古迹,对今后发展我们淮安的旅游业很有好处。唯一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淮安古迹藏军洞至今还没找到,想请你抽点时间,花点精力,搞些调查、走访,最终能把它找出来……”

带着县委书记的嘱托,我曾多次去县图书馆,“钻”进故纸堆里查找资料,然后汇集分析,并到当时淮城公社新城大队走访,并大体找到原新城东门是地处当时淮城人民公社新城大队第六生产队的位置。然后向曹书记建议拨款挖地找洞。

曹楷同志批了两千元,批示由县文化馆的离休老馆长陈阳率领,组成三十多人的挖掘队伍,在地方群众的指认下,选准地点先后挖了近半个月,未找到该洞。我们估计,这一带地处黄淮河下游,历史上黄、淮河多次缺口成灾,地面淤填多次,即藏军洞可能因埋藏较深而不易找到。那次寻找藏军洞后来因天热雨水增多而停工。这样,在淮安全县百万人民中刚刚掀起的寻找藏军洞的热潮被逐渐冷了下来。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笔者又曾多次呼吁有关部门能在原新城东门向东的地方,按志书记载先仿制一段藏军洞以拓展我们的旅游业。到2001年,笔者即将退休,就又撰写了《应尽早揭开淮安藏军洞之谜》的拙作,被《新楚州》报登在3月16日的头版头条。时任楚州区委书记的陈洪玉同志看了也很感兴趣,当即和区文化局联系,指示专门成立“楚州区寻找藏军洞领导小组”。由区文化局一位杨姓副局长挂帅,还任命笔者一个副组长的职务。同时,陈洪玉同志还批了五万元钱作为寻找资金。于是,区文化局专门请来省地震局的工作人员,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磁震技术,以寻找这一古老的地下建筑。经过在淮安东门外的城东乡、板闸镇等地的多点、多地震测,没有震出异常现象。于是,寻找小组人员重聚区文化局商讨。笔者率先发言:古人智慧再强,避水问题恐难解决。如果挖建藏军洞,只有在淮河大堤向阳一侧堆堤里挖洞才有可能。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开淮安地下水位高、地下建筑易进水的难题。我的这些意见很快被省地震局同志采纳,于是他们带着我们淮安的古地图又出发寻找了。

振奋人心的消息随即传来:在沿古黄淮河故道的走向上,“震”出了一条地下建筑的存在。确实是从原新城东门城门楼下开始,其终端出口在季桥宏图村的太平组,特别是这一地下建筑的中间还有15华里的双轨。省地震局的同志还绘出了这一建筑的纵剖面、截面等图示。照理应该很快派人循着磁震结果去挖掘,然而,据说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那一次寻找却又就此停工。这一停就又过去了八九年了。

建议开发藏军洞 振兴淮安旅游业

我们淮安志书上有记载,古人有发现,磁震有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开发藏军洞,振兴我们淮安的旅游业。这四、五十年来,笔者到过外地的许多旅游景点,那些景点被讲解员讲得神乎其神,实际上却一点事实根据都没有,人家的理由很简单:旅游是可以附会的。也就是说,人家的没眼笛子都能吹得震天响,而我们的有眼笛子为啥不能吹呢?因此,我建议:按志书记载的走向和样式建洞,向东直到原季桥宏图村的太平组。如因经费有问题,也可分期、分段建筑。可以肯定的是,藏军洞的开发将会大大增加外地游人对名城淮安的向往,从而提振淮安的旅游业,进而扩大我们淮安的知名度。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