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乡村振兴需要自信而自然的本土文化支撑

  2020年后,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靠什么发出新的生机?有人说是产业振兴,也有人说是文化振兴。值此2019年新春之际,金湖县老科协组织部分老科技工作者就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也有争论不休,甚至面红耳赤。通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真诚的交流,取得比较集中的意见是乡村振兴需要自信而自然的本土文化支撑,也需要政策陪伴和环境养成……

  文化自信对振兴经济的影响?

  有助于杜绝经济“烂尾工程”

  大家普遍认为,文化自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说起文化自信,有人就会说,不少乡村在发展经济时都强调文化自信,利用各种传承下来的文化理念及衍生品谋求大家的关注,甚至贴上了许多标签,这些难道不算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的文化自信吗?而我们想说的文化自信,则基于本地传统文化传承而来的从容不迫。这种从容不迫、循序渐进式的文化自信,来自于自然和人文积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在我们看来,也只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激活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些镇村在挖掘文化自信方面做足了功课,动了不少脑筋,也产生了许多正面效应,获得了较好的成功。然而,另外一些乡村就去参观学习,回去后就效仿,个别地方政府也把这些效仿来的典型树为样板,最终导致了千村一面,千镇一貌。这样做的结果是总有一天,大家会觉得这样乡村很乏味,就连本地人也会认为,这些很多的所谓文化活动,完全是为了配合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表演,人们从中找不到乡愁,而这种生搬硬套的文化扶持,最终会走向没落。我们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文化搭台,长期看有可能变为“烂尾工程”。

  我们追求的状态,应该是让乡村的自在生活,成为迷人的“卖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需要凸显出地域文化风貌的真实特点,再从中挖掘与当地目前经济发展能够结合的部分。前锋镇的白马湖村,地理位置很独特,是名副其实的湖浜渔村,生活于其中的人怡然自得,这个村子因为世外桃园式的建设与布局,把渔家民俗、婚俗以及生产、生产习俗的渔家文化融入全域旅游之中,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来此旅游度假的人很多,百姓因此更加得意,这种得意,其实就是自信。但我们也了解到,来参观学习的乡村领导多了,有的回到本村也尝试搞这一套,结果没有达到这样融合度,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有人提出,乡村振兴的视角还应该落在文化自信和农业美学上。我们对于农业美学再发现,再挖掘,再阐述,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中国乡土美学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我们经过广泛讨论,简单总结为四美,即伦理之美、风俗之美、艺术之美和乡音之美。我们曾经考察过浙江的南浔、西塘以及江苏的周庄、同里等镇,这些地方风景很美,他们着重挖掘乡土乡村文化,传承乡土记忆,全面整理提炼地方文化,编写村史村志,打造有故事的自然村落,挖掘本地的祠堂文化,缅怀先祖等。这样事情在江苏、浙江一带比较丰富,这种乡土文化最终也一定可以落实到产业层面上来,说到底,这种乡土文化不光好看、引发你的乡愁,而且是能赚到钱的。

  区域经济发展靠什么?

  要测测“三农”产业链的韧劲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要富,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收入提高,换句话说也就是靠生产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农业竞争力必须要加强。而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靠传统旧的、老式的方式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新的知识、产品、业态、模式、市场都需要接棒,农业的产业兴旺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我们认为,乡村振兴要走地方品质之路,创新资源多数掌握在人才手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位农业大户在自家20多亩地里开发高效智慧农业,做得挺好,效益也很高。我们问他,现在制约你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他说是人才。因此,我们要创新必须培育人才。则重点就是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是要选好“领路人”,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二是要找好“带头人”,营造“亲”“情”政商环境;三是用好“明白人”,定向引进农业发展专门人才;四是回引“实干人”,用良好的务工环境让农民回乡有钱可赚。

  要把核心人才稳在农村,又该做什么?我们认为,应该靠好的地方品质,使人才“自愿来”“不愿走”。这种品质也可理解为极富传承价值的乡规民俗,它的内涵高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央提出的生态宜居、乡风文化遥相呼应。

  有人认为,乡村振兴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都市化圈。整体来讲,都市圈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又有利于城市最大限度提升地方品质。同时,打造都市圈有利于城乡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互联互通,共享生产或者价值链资源。有利于城乡居民更好地分享就业创新的机会、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有效满足居民高质量多样化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城乡之间选择居住或者通勤自由度,从而促进城乡在观念和技能各个方面的交流,增进我们全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主要是要大力促进产业有机对接,做优绿色第一产业,做实做强第二产业,做精做活第三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融合、功能融合、价值融合。深入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价值优势,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嫁接融合。所以我们说这是城乡融合发展区域经济的规律。

  文化和产业之间有矛盾怎么办?

  乡村振兴需要陪伴和环境养成

  如果在文化和产业之间有矛盾,靠什么来平衡?推动乡村振兴,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长期陪伴。我们认为,实施振兴乡村所有的事情,只有你去农村待些日子才能想明白,时间越长,理解越深。比如,很多乡村老是指望招商引资,靠政策和大资本投入解决问题。但我们要问,地方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内生系统是什么?我们想这才是振兴乡村问题的核心。乡村振兴20年后会是个什么样子?老百姓的愿望如何凝聚,又该如何释放大家的内生活力和创造力,这恐怕不是现在就能说清楚的,需要长时间观察和陪伴大家成长。

  说到“陪伴”,我们就想到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养成”。乡村振兴,或者说乡村建设也需要养成,也就是养成一个本土化的建设团队。这个团队可能不必去做土地流转这样的事情,但前提是要引导农户在特定区域内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并且要告诉农民,这样的种植可能对未来经济作物或者对家庭经济发展有好处。这个养成团队最终是要交给有当地“三农”运营资质的团队手中。但在这之前,养成团队要把当地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基础设施都要建设好。比如一些乡村发展特色小镇,很多项目就是依靠政府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设施建好后,要做到实现化学反应,理念养成和人才养成同样重要,也需要有人去做。(金湖县老科协 姜瑞荣 杨登平)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