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

  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

  ——金湖农民对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个期盼

  金湖县老科协 姜瑞荣 杨登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经历连续十几年的稳定增长后,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必然选择。这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对稳定经济发展全局至关重要。

  前不久,金湖县老科协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稳健康发展”主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访镇村及农户的方法进行了调研,大家认为,农业改革涉及生产力调整,更涉及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把改革的活水引入田间地头,从过去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大家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个期盼。

  期盼一: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种什么?怎么种?”是农民每年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

  “过去只要"吃饱’,现在要"吃好’,而且要营养、安全。过去生产"大路货’的方式已经不通了。”村支书的一句话阐释了改革的要义。改革的最基本要求,是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对这一点,不少镇村干部和农民都有共同的认识。

  从“吃饱”转向“吃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黑猪肉30多元1斤还供不应求,有的无公害、有机大米价格10多元一斤还十分抢手,消费者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难以满足。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金融资本很难进入农业农村,农业科技转化难等等,都是农业难以提质增效的因素。要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活动导向性不强、转化率低、投资不足等问题,就是要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金湖是个农业大县,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80%的水稻是普通种类,结构调整压力突出,建议依靠种植、养殖、加工各业联运,特别是重视发展粮食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当前,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提到要优化区域布局,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就这一点来说,加强规划很重要,现在一些镇村发展农产品都是凭经验和感觉办事,往往容易产生误导和错觉。

  加强规划应主要在粮食产区做文章,各种农作物最适宜的产地布局在哪里,如何引进新的物种等等,都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文件要求,尽快层层制定好农业生产布局规划。主要是根据各镇村的气候、土壤特点,科学筛选和规划布局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研究选定各地优秀农产品品种,明确主体功能、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还要处理好各区域优势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布局确定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并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期盼二:把握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与此同时,粮食进口却大量增长,国内外价格倒挂,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其背后,是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对农民的补贴制度和粮食收储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需求。改革这样的体制机制,就要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

  政府要有为,还要有位。对这一点大家看法基本一致。

  粮食价格托市政策使粮价涨易降难,市场作用弱化,库存高企,原粮与产成品价格倒挂冲击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农民甚至对政策产生了过度的依赖,种粮“不看市场看政策”,生产与需求相脱节。

  现行的国家粮食收储政策有时会陷入“提价扭曲市场,降价伤害农民”的尴尬境地。为此有人建议,应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稳步推动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向“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补贴政策演进。粮食去库存的同时,稳定产能也很重要。粮食要有相应固定的库存量,库存多少为宜?三个月还是六个月?需要从成本方面进行充分评估,这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谈及当前按土地承包面积测算的粮食直补政策,许多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呼吁要“更加注重公平”。有的人有地不种,补贴照拿不误,种好种坏一个样;有的土地转租撂荒、或者生产经营能力低下,补贴却一分不少。为此,大家建议,逐步退出普惠制方法,按实际种粮面积、产量和质量进行补贴,鼓励农民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同时,补贴政策应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合作组织等新型组织倾斜。此外,还要开辟灵活多样的补贴方法,将种粮补贴范围推广到优良品种种植培训等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使补贴在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推动农地适度规范流转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农地流转中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非农化”和“非粮化”的倾向,建议完善流转的市场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构建流转平台。

  要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6%,但总体而言,我国粮食亩产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不仅要重视良种、设施、装备、种养技术等物质性因素,更要高度重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出现代化的农民,才能真正发展现代农业。

  应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细小,效益不高,难以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机械装备。土地的流转集中、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但改变目前农业分散、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

  在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上,一定要解放思想,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扩大服务规模实现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现代化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服务规模同样也可实现农业现代化。

  期盼三: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因此,改革必须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找到一条既能让农民自愿“离土”,又能使农民有更充分就业机会的实现途径。这就要在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据我们了解,有些乡镇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过程中,存在简单模仿,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此建议,加强规模引导,尤其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土特产品等市场供求关系的调研、分析和预测。同时,要在满足市场新需求上下功夫,“眼界一打开,市场就广阔。”金湖县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大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从按企业需要定制培训输出,发展到为企业培训提供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已有20多家企业利用该服务平台为当地招工培训。这充分说明,只有细分市场,创造新业,才能形成新供给。

  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年轻一代绝大部分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缺乏从事农业的意愿和技能。老龄化、女性多和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留乡务农劳动力的主要特征,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建议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制度,并建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整合各种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策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12年,中国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大家真切希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让农民“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应努力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结合起来。发展规模经营的条件是农业人口的转移。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整体经济增速下降到6.7%,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2016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增长0.3%,仅增50万人。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何时才能将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走?农民转移不走,大家都在土里刨饭吃,怎么富得起来?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33616元,处于最高的2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0300多元,也就是说三口家的年收入在20多万元。总体上全国城镇居民中有40%-45%的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明显形成了消费的新需求,其中就包括旅游的需求,还有一组数据,2016年全国城镇每百户有35辆家用汽车。这两组数据叠加,自然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讲,虽然短期让更多的农民进城有困难,但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在农村就地脱离土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土地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也会更快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 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2016
联系电话:0517-62560488 电子信箱:lkxbgs@126.com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112号  邮编:223000
苏ICP备16054278号-2